原文鉴读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唯有)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唯有)
鸟儿们都飞得无影无踪,连最后一片云彩也慢悠悠地飘走了。这天地间啊,只剩下我和敬亭山互相看着,怎么看都看不腻。
众鸟高飞尽:所有鸟儿都飞向高空消失不见,暗示周围环境的空寂。
孤云独去闲:唯一的一片云也悠闲地飘远,强化孤独感。
相看两不厌:拟人化描写,将山视为知己,凸显诗人与自然的默契。
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后的第十年。当年'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生,此时已是53岁的失意人。在安徽宣城独游期间,他常去敬亭山——这里曾是南朝谢朓的吟咏之地。两位隔代天才的孤独,就这样通过一座山完成了对话。
这首诗短短20字,却像一幅水墨画般勾勒出旷世孤独。前两句用'众鸟''孤云'的动,反衬出'尽''闲'的静——鸟飞云散后,世界突然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后两句笔锋一转,把敬亭山写活了:它不再是冷冰冰的石头,而是会'相看'的老友。李白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当全世界都离你而去时,还有一座山愿意陪你发呆。
最妙的是'两不厌'三字,既说诗人看不厌山,也暗示山看不厌诗人。这种物我交融的境界,比直抒胸臆的'孤独'更让人心颤。就像现代人拍的'一个人的晚餐'照片,空盘子对面摆着酒杯,寂寞都在不言中。
这首诗的意境像被雨水洗过的青石板,清冷透亮。'高飞尽''独去闲'六个字,把被遗弃感写得不动声色。但李白终究是李白,他不哭不闹,反而与山对坐——你看那敬亭山多像一位沉默的老者,任世事变迁,它永远在那里等着诗人。这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孤傲,是盛唐诗人独有的精神气象。
画面构图极简:上方留白处是飞鸟与流云的残影,中间大片空白是天地间的寂寥,底部只点一山一人。这种留白艺术,比宋代马远的'一角山水'还要早四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