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亮西沉,乌鸦啼叫,秋霜铺满夜空;江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陪着我这个忧愁难眠的人。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悠悠传到我停泊的小船。
1. 乌啼:乌鸦啼叫,暗示夜寂
2. 江枫:江边的枫树,秋季叶红更添愁绪
3. 姑苏:苏州古称
4. 寒山寺:苏州著名古刹,因唐代僧人寒山曾居此得名
5. 夜半钟声:唐代寺院有半夜敲钟的习俗,现存争议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后,张继赴京应试落第,乘船途经苏州时。战乱后的唐朝社会动荡,文人普遍怀有失落情绪。寒山寺在唐代尚属城郊小寺,其夜半钟声的记载为张继首创,后引发欧阳修等人质疑,反使该诗更具传奇色彩。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秋夜泊船的孤寂画面。前两句通过'月落''乌啼''霜天''渔火'四个意象叠加,营造出清冷压抑的氛围;后两句以寒山寺钟声打破寂静,形成空灵悠远的意境。诗人将羁旅之愁融入景物,'对愁眠'三字堪称诗眼,钟声的突然出现更反衬出漂泊者的孤独。这种以声衬静的手法,成为后世典范。
诗人选取最典型的江南秋夜元素——霜天、枫影、渔火、古寺,通过视觉与听觉的交织,构建出多维度的诗意空间。钟声作为全诗的灵魂意象,既打破夜的沉寂,又延伸了时空感,使画面产生'画外之音'。末句'到客船'的'到'字尤为精妙,将无形的钟声具象化,仿佛钟声专为抚慰游子而来。
"二十八字千古绝唱,后人无复措手""句句夜景,字字秋意,道尽天涯孤客情""夜钟一句,遂开千古诗境""其诗清迥深远,如月照寒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