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
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在燕赵之地那个惯唱悲歌的侠士,今日竟与我在剧孟这样的豪杰家中相逢。
满腔心事来不及细说,夕阳已西斜,我们又要各奔前程。
1. 燕赵:战国时燕国与赵国,以多慷慨悲歌之士著称
2. 剧孟:西汉著名游侠,此处代指侠士居所
3. 寸心:微小的心意,指心中情感
4. 日将斜:既指实际天色已晚,也隐喻人生迟暮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民间侠义精神复兴。钱起作为宫廷诗人,却在此诗中表现出对民间侠客的欣赏。'剧孟'作为西汉游侠代表,其形象在唐代被理想化,成为急公好义的象征。诗中'燕赵悲歌'的意象,源自《史记·刺客列传》'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记载,反映出唐代文人对先秦侠士风范的追慕。
这首五绝以浓缩的笔法勾勒出唐代侠士风貌。前两句用'燕赵悲歌士'的经典意象与'剧孟家'的典故,瞬间激活读者对侠义精神的集体记忆。后两句转折精妙:'寸心言不尽'展现知己相逢的激动,'前路日将斜'则突然拉回现实,用夕阳意象营造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怅惘。全诗仅20字,却完成从相遇到离别的完整叙事,堪称微型侠客小说的诗化呈现。
诗人钱起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在此诗中展现出对民间侠义精神的深切认同。'悲歌'二字既指燕赵之士的慷慨悲凉,也暗含诗人对盛世不再的感慨。末句的夕阳意象,既是分别时刻的真实写照,也隐喻中唐时期侠义精神逐渐式微的时代氛围。
这首诗的意境建构极具电影感:开篇是宏大的地域文化符号(燕赵),镜头迅速推近到具体场景(剧孟家),最后定格在斜阳中两个即将分别的剪影。诗人通过时空的巧妙压缩,让短短四句诗产生了'相逢-倾谈-离别'的完整戏剧性。'寸心言不尽'的留白艺术,更引发读者对侠士们未竟之言的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