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嵩岩 一作:高岩)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嵩岩 一作:高岩)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我长途跋涉穿越山川,山高水长路途遥远。
挥鞭登上高高的山丘,勒马走在平坦的荒野。
夜晚独睡只有影子相伴,清晨怀愁继续赶路。
停马倚靠陡峭山岩,侧耳听见悲风呼啸。
清露滴落泛着银光,明月多么皎洁明亮。
抚着枕头难以入睡,披衣起身独自沉思。
1. 振策:挥动马鞭
2. 陟(zhì):登高
3. 崇丘:高山
4. 安辔:勒住马缰
5. 平莽:平坦的荒野
6. 衔思:怀着愁思
7. 素辉:银色月光
此诗作于陆机二十岁时(公元289年)奉召入洛途中。作为东吴名将陆逊之孙,陆机在吴亡后隐居十年,此次应晋武帝征召出仕,既怀建功立业之志,又难免故国之思。诗中复杂矛盾的心绪,正是这种特殊背景下的产物。
这首诗以细腻笔触描绘了诗人赴洛阳途中的所见所感。前四句通过'振策''安辔'等动作描写展现旅途艰辛,'夕息抱影'的孤独与'朝徂衔思'的愁绪形成昼夜循环的情感张力。中段'悲风响''清露坠'的听觉与视觉描写极具画面感,末句'振衣独长想'将外在动作与内心沉思完美结合,体现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创作主张。
全诗采用时空转换手法,从白昼到夜晚,从行旅到休憩,通过景物变化烘托诗人漂泊无依的心境。'明月一何朗'的乐景写哀,更反衬出诗人深沉的羁旅之愁。
诗人将山水行旅与个人情思熔铸一体,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冷的艺术境界。岩间悲风与月下清露的意象组合,既展现自然之美的震撼力,又暗含人生漂泊的隐喻。结尾'独长想'的开放式收束,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使全诗意境更显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