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王昌龄 唐代

原文鉴读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连江 一作:连天)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白话今译

寒雨笼罩着整条江水,夜晚悄然降临吴地;清晨送别友人,只见楚山孤零零地矗立。若洛阳的亲友问起我的近况,请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净透明。 丹阳城南秋日的海面阴沉沉,城北的楚地云层厚重。在高楼上为你送行,却无法畅饮至醉,只有寂静的寒江与明月映照我的心。

注疏集解

1. 芙蓉楼:在今江苏镇江 2. 辛渐:王昌龄友人 3. 冰心玉壶:比喻高洁品格,典出鲍照《代白头吟》 4. 丹阳:今江苏丹阳,唐代润州治所 5. 楚云:楚地天空的云,暗示友人将去往楚地方向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任江宁丞期间。当时诗人因'不护细行'遭谤议,正处于仕途低谷。辛渐是其挚友,此次由润州(今镇江)渡江北上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唐代润州名胜)相送。组诗既是对友人的深情送别,更是借'冰心玉壶'的意象向洛阳权贵表明心迹。

唐代贬官文化背景下,送别诗常成为政治表态的载体。王昌龄将个人遭遇融入山水书写,开创了贬谪文学的新境界。诗中地理意象(吴、楚)的交替出现,反映唐代文人流动的生存状态。

作品赏析

这两首送别诗以清冷意象群构建独特意境。第一首开篇'寒雨连江'四字立起水墨画般的朦胧背景,'楚山孤'拟人化手法将离情具象化。后两句千古传诵,以'冰心玉壶'的意象组合完成人格宣言,将送别诗升华为品格自证。

第二首通过'秋海阴''楚云深'的空间对仗,营造出压抑的离别氛围。末句'寒江明月心'将物象与心境交融,江月之清冷恰似诗人澄澈的襟怀。两首诗皆善用气候景象投射情感,体现王昌龄'绪密思清'的诗风特点。

诗人选取'夜雨''孤山''寒江''秋云'等冷色调意象,构筑出空灵而寂寥的审美空间。这种清寒意境并非消极,而是诗人精神世界的物化呈现——正如玉壶中的冰晶,在孤绝中愈显透亮。'不能醉'的克制与'明月心'的澄明形成张力,展现唐人送别诗中少见的理性光芒。

空间处理极具匠心:首篇由'连江'到'孤山'的视野收束,暗合送别的凝望姿态;次篇'城南''城北'的地理对仗,延伸出无限怅惘。这种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使离情别绪获得形而上的哲学意味。

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

王昌龄

字:少伯

生卒:约698年-757年(存在争议)

流派:边塞诗派

历代评骘

神骨俱清,不食人间烟火气,龙标集中最高之作。皎然《诗式》谓'天地间留此一种清气',信然!
陆时雍 《诗镜总论》
玉壶冰心,绝代销魂语。后人送别千言万语,总不出此二句圈缋。
沈德潜 《唐诗别裁》
江宁绝句,妙在言外有意。'楚山孤'三字,已摄后篇'寂寂寒江'之魂。
黄生 《唐诗摘钞》
王龙标'冰心玉壶'之喻,实开白乐天'镜心无尘'、李义山'蓝田日暖'先声,唐人格调由此而立。
方东树 《昭昧詹言》
盛唐送别诗多悲壮,独此二首清空如话。后之孟襄阳'日暮征帆何处泊',韦苏州'春潮带雨晚来急',皆从此出。
施补华 《岘佣说诗》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