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连江 一作:连天)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连江 一作:连天)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此诗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任江宁丞期间。当时诗人因'不护细行'遭谤议,正处于仕途低谷。辛渐是其挚友,此次由润州(今镇江)渡江北上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唐代润州名胜)相送。组诗既是对友人的深情送别,更是借'冰心玉壶'的意象向洛阳权贵表明心迹。
唐代贬官文化背景下,送别诗常成为政治表态的载体。王昌龄将个人遭遇融入山水书写,开创了贬谪文学的新境界。诗中地理意象(吴、楚)的交替出现,反映唐代文人流动的生存状态。
这两首送别诗以清冷意象群构建独特意境。第一首开篇'寒雨连江'四字立起水墨画般的朦胧背景,'楚山孤'拟人化手法将离情具象化。后两句千古传诵,以'冰心玉壶'的意象组合完成人格宣言,将送别诗升华为品格自证。
第二首通过'秋海阴''楚云深'的空间对仗,营造出压抑的离别氛围。末句'寒江明月心'将物象与心境交融,江月之清冷恰似诗人澄澈的襟怀。两首诗皆善用气候景象投射情感,体现王昌龄'绪密思清'的诗风特点。
诗人选取'夜雨''孤山''寒江''秋云'等冷色调意象,构筑出空灵而寂寥的审美空间。这种清寒意境并非消极,而是诗人精神世界的物化呈现——正如玉壶中的冰晶,在孤绝中愈显透亮。'不能醉'的克制与'明月心'的澄明形成张力,展现唐人送别诗中少见的理性光芒。
空间处理极具匠心:首篇由'连江'到'孤山'的视野收束,暗合送别的凝望姿态;次篇'城南''城北'的地理对仗,延伸出无限怅惘。这种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使离情别绪获得形而上的哲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