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山泉沟壑环绕着我的茅草屋,云霞从爬满薜荔的窗帷间升起。
新雨过后的翠竹格外可爱,夕阳映照的山色最是迷人。
悠闲的白鹭总是早早归巢,秋花凋落得比别处更慢些。
家童正在清扫门前藤萝小径——昨天刚与老友约好相聚时光。
1. 茅茨:茅草屋顶,代指简陋居所
2. 薜帷:薜荔藤蔓垂挂如帷幕
3. 怜:此处作喜爱解
4. 萝径:长满女萝的小路,萝即松萝(地衣类植物)
5. 补阙:唐代谏官名,杨补阙为作者友人
此诗作于钱起隐居蓝田谷口时期。安史之乱后,部分文人选择远离政治中心,在终南山一带构建精神避难所。杨补阙作为朝廷谏官,代表钱起曾经的仕宦身份,而'扫径待客'的描写,暗示着诗人虽隐居却不弃世,保持着与官场友人的精神往来,折射出中唐士人'隐而待仕'的典型心态。
全诗以书斋环境为画布,用泉壑、云霞、新竹、夕阳等意象层层晕染,构建出超然物外的隐逸空间。'闲鹭栖常早'与'秋花落更迟'形成精妙对仗,既写实景又暗喻诗人闲适的生活节奏。尾联'扫径待客'的细节,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情完美融合,展现唐代士大夫'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钱起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此诗延续了其'清空雅正'的风格,在工整的五律框架中注入流动的山野气息。'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二句尤见炼字功力,'怜''爱'二字拟人化运用,使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
诗人以书斋为圆心,向外辐射出三个意境圈层:近景的茅茨薜帷体现隐士居所的朴素野趣;中景的雨竹夕阳展现四时变幻的自然美学;远景的闲鹭秋花暗示超脱尘世的时间感知。这种由近及远、由实入虚的空间构建方式,形成'人在画中,画在心中'的沉浸式意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秋花落更迟'的独特时间体验——既是山谷气候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主观心理时间的投射。当世俗社会追逐功名利禄时,诗人却在谷口书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间秘境,这种'慢生活'哲学对现代读者仍具启示意义。
钱员外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如'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虽取境幽僻,而兴致远矣。大历以还,钱起、刘长卿并称,然钱似过刘,其'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含情悱恻,吐辞芳润。起诗五言最工,'泉壑带茅茨'一联,不唯写景入微,更见胸次玲珑。十才子中,钱仲文独饶澹远之致,此诗结句'昨与故人期',悠然不尽,正得王孟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