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 · 青青陵上柏》

无名氏 宋代

原文鉴读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白话今译

陵墓上的柏树四季常青,溪涧里的石头层层堆叠。人活在天地之间,突然就像远行的过客。喝着粗酒寻开心,姑且当作厚待自己。赶着劣马驾破车,漫游在繁华的宛城和洛阳。洛阳城里多热闹,达官贵人互相结交。大路旁排着小巷子,到处都是王侯的豪宅。南北两宫遥遥相对,宫门前的望楼有百尺高。他们尽情享乐的时候,心里到底在害怕什么?

注疏集解

1. 青青:形容柏树颜色深绿
2. 磊磊:石块堆积的样子
3. 忽如:突然像,强调人生短暂
4. 斗酒:指普通的酒,非美酒
5. 驽马:劣马,暗示寒士身份
6. 郁郁:繁华热闹的景象
7. 冠带:代指权贵阶层
8. 双阙:宫门前两侧的望楼

创作背景

本诗出自《古诗十九首》,约创作于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文人普遍感受到生命无常。诗中描写的洛阳盛景与诗人寒士身份的对比,反映了东汉末年门阀制度下的社会分化。"戚戚何所迫"的疑问,可能暗指当时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政治压抑,文人既无法实现抱负,又难以逃避死亡焦虑,遂产生及时行乐的思想。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柏石起兴,通过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对比,引出深刻的哲学思考。中段描写洛阳权贵的奢华生活,结尾突然转折,以反问揭示繁华表象下的精神空虚。艺术上采用白描手法,"驱车策驽马"等细节生动展现寒士形象,"戚戚何所迫"的诘问振聋发聩。全诗在及时行乐的表象下,暗含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

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三个层次:先写自然永恒(柏石),再写人生短暂(远行客),最后写社会浮华(洛阳盛景)。这种递进式结构强化了人生如寄的主题,末尾的反问更是点睛之笔,让读者在繁华描写中突然感受到深沉的悲凉。

诗歌通过寒士视角观察权贵生活,形成强烈反差。"极宴娱心意"与"戚戚何所迫"的对比,揭示出无论贫富都难逃生命焦虑的普遍困境。诗人将个体体验升华为人类共同的生命感悟,在看似消极的及时行乐主张背后,是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探寻。

意象选择极具匠心:长青的柏树对比短暂的人生,坚硬的涧石反衬脆弱的生命,驽马破车对照王侯宅第。这些意象群共同构建出永恒与短暂、贫贱与富贵的双重张力,使诗歌获得超越时代的哲学深度。

无名氏

流派:民间诗派|乐府传统

历代评骘

此诗气象宏阔,托意深远,以柏石起兴而终及人生,汉人风骨具见于此
刘勰 文心雕龙
"忽如远行客"五字道尽千古人生况味,后来陶潜"人生无根蒂"、李白"天地一逆旅"皆从此出
王夫之 姜斋诗话
末句反问最见精神,似羡似讽,将全篇宴乐语翻作一片苍凉
沈德潜 古诗源
汉末文人识得生死大事,故其诗沉着痛快,非后来雕章琢句者所能及
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
写洛中繁华处笔笔生动,而骨子里全是冷眼旁观,此等手法最是难学
方东树 昭昧詹言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