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红荷楚水曲,彪炳烁晨霞。
未得两回摘,秋风吹却花。
时芳不待妾,玉珮无处夸。
悔不盛年时,嫁与青楼家。
未得两回摘,秋风吹却花。
时芳不待妾,玉珮无处夸。
悔不盛年时,嫁与青楼家。
楚水曲:楚地的河流弯曲处,暗指江南水乡
彪炳:光彩夺目的样子
时芳:美好时光
青楼家:唐代指富贵人家,非后世所指妓院
崔国辅是盛唐时期诗人,开元年间进士,与王维、孟浩然交好。此诗应作于其任职江南期间,受南朝乐府民歌影响明显。唐代社会对女性婚龄有严格限制,'盛年不嫁'会承受巨大压力。诗中反映的婚恋焦虑,实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青楼'多指豪门宅邸,与后世含义不同。诗人借女子之口,实则表达寒门士子怀才不遇的普遍情绪,这是解读本诗的重要背景。
这首诗以红荷起兴,通过花开花落的自然景象,抒发了女子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形成鲜明对比。'未得两回摘'暗喻美好时光短暂,'玉珮无处夸'暗示无人欣赏的孤独。最后两句的'悔'字,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唐代女性在婚姻选择上的无奈。
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将红荷的盛衰与女子命运相联系,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彪炳烁晨霞'的灿烂与'秋风吹却花'的凋零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时光易逝的主题。
这首诗营造出艳丽而伤感的意境。开篇红荷映霞的绚烂画面,瞬间被秋风吹散的凄凉取代,暗示美好事物的脆弱性。'玉珮无处夸'的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女子无人赏识的落寞。全诗在明艳与哀婉的意境转换中,完成了对青春易逝这一永恒主题的诠释。
诗人选择'楚水'这一意象,既点明地域特征,又暗含楚辞的哀婉传统。红荷作为核心意象,其生命历程成为女性命运的隐喻,使诗歌获得超越时空的共鸣。
此诗托物言情,得乐府遗意,末二句尤见唐人风致崔国辅绝句,婉娈清楚,深宜讽味以红荷起兴,寄兴深微,末句转折见意国辅诗采乐府之音,发清新之思,此作尤见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