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诗二首·其二》

王融 南北朝

原文鉴读

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
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白话今译

霜寒之气笼罩孟津,萧瑟秋风吹过函谷关。想到你正忍受凄冷寒意,我在窗前卷起丝罗帷帐。纤纤玉手停下针线活计,盘曲鬓发也无心梳妆。千里相隔音讯全无,心中郁结万千愁绪。更何况这萤火纷飞的夜晚,落叶杂乱飘零更添烦忧。

注疏集解

1. 孟津:黄河古渡口,今河南孟津县
2. 函谷:函谷关,古代军事要塞
3. 罗縠:轻薄的丝织帷帐
4. 膏沐:古代女子润发用的油脂
5. 纷蕴:郁结不散的样子

创作背景

王融(467-493)为南朝齐'竟陵八友'之一,此诗作于永明年间。当时南北对峙,战事频仍,文人多有征戍离别之作。诗中函谷、孟津皆北方要地,可能暗指将士戍边背景。永明体诗歌讲究声律对偶,本诗'霜气'对'秋风','纤手'对'曲鬓',已见格律化端倪,反映南朝诗歌向唐诗过渡的特点。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秋景起兴,通过'霜气''秋风'的意象营造凄清氛围。'卷罗縠''废裁缝'等细节生动展现思妇的百无聊赖,'飞萤''木叶'的夜景描写更强化了孤寂感。诗人运用空间跳跃手法,从函谷到孟津的广袤地域,反衬'寸心郁纷蕴'的压抑,形成强烈反差。全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而不失自然,体现了南朝文人诗向格律化过渡的特征。

此诗最妙处在虚实相生之笔法。前四句实写秋景寒凉,中四句虚写思妇情态,末二句复归实景而寓情于景。'飞萤夜'与'木叶纷'的意象组合,既点明时节又暗示心绪烦乱,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全诗在空间上形成孟津-函谷-闺阁的三角形构图,时间上则呈现白昼到夜晚的推移,构成多维度的艺术空间。

王融

字:元长

生卒:467年-493年

流派:永明体

历代评骘

王元长诗如初日芙蓉,自然可爱,此篇尤得风人遗意
钟嵘 《诗品》
纤秾得中,神情毕现,永明体中上乘之作
何焯 《义门读书记》
'废''罢'二字写尽闺中愁态,较之后世'懒起画蛾眉'更觉真切
沈德潜 《古诗源》
末二句不直言愁而愁绪自见,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王士禛 《带经堂诗话》
齐梁间人作古诗多矫饰,独此篇情真语质,犹存汉魏风骨
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
'千里'二句,后来李白'天长路远魂飞苦'所本
方东树 《昭昧詹言》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