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绿 一作:自绿)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绿 一作:自绿)
站在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水。远处的钟山,也不过被几重青山遮挡。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堤岸,可天上的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注:“又绿”也有版本写作“自绿”)
1. 京口:今江苏镇江,与瓜洲隔江相望。
2. 钟山:南京紫金山,代指作者故乡。
3. “春风又绿”句:王安石曾反复修改“绿”字,成为炼字经典。
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期间外放地方任职时。瓜洲作为长江重要渡口,是南北交通咽喉,诗人经此眺望故土南京,政治抱负与思乡情绪交织。诗中“春风又绿”的修改过程(初作“到”“过”等字),亦反映宋代文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张力。前两句用“一水间”“数重山”的物理距离,反衬心理上的乡愁之近;后两句通过“春风绿岸”的生机与“明月照还”的期盼,形成自然永恒与人生漂泊的对比。一个“绿”字既是视觉的鲜亮,更是情感的涌动,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具象为触手可及的春色。
诗人站在长江渡口,目光在空间的阻隔(水、山)与时间的循环(春风又绿)之间流转。物理距离的“近”与归乡之期的“远”形成微妙对抗,而“明月”意象作为永恒的中介者,既见证着草木枯荣,又凝视着游子徘徊。全诗在地理方位的实写中,暗藏人生如寄的哲学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