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

王昌龄 唐代

原文鉴读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不知 一作:不曾)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白话今译

闺房里的年轻媳妇本来无忧无虑,春天里打扮得漂漂亮亮登上翠楼。忽然看见路边杨柳冒出嫩芽,顿时后悔当初催促丈夫去追求功名利禄。

注疏集解

1. 凝妆:精心打扮
2. 翠楼:华美的楼阁
3. 陌头:路边
4. 觅封侯:指从军求取功名
5. 悔教:后悔让(教字在唐诗中常作'让'解)

创作背景

创作于盛唐时期,正值边塞诗盛行阶段。唐代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的社会风气,许多文人投笔从戎。此诗反映在这种背景下,留守女性承受的情感代价。王昌龄作为边塞诗派代表,却以此作展现对战争间接伤害的敏锐观察,体现其人道关怀。

作品赏析

这首七绝以春日为背景,通过少妇情绪突变展现深刻心理冲突。前两句铺陈少妇的天真无忧,'凝妆上翠楼'的举动暗示其爱美天性。后两句笔锋陡转,'忽见'二字带出戏剧性转折——杨柳新绿触动她对夫妻团聚的渴望,与'觅封侯'的世俗追求形成尖锐对比。诗人用'悔教'二字精准捕捉女性在封建礼教下的被动处境,短短28字完成从欢快到惆怅的情绪跌宕。

艺术上采用'以乐景写哀'手法,明媚春色反衬内心孤寂。空间上从封闭闺房到开放楼阁的转移,暗示心理视野的打开。时间上利用杨柳枯荣暗喻青春易逝,构成多重隐喻网络。

诗人捕捉到人类共通的'顿悟时刻'——当自然景物突然唤醒被压抑的情感需求,所有理性选择都在感性冲击下土崩瓦解。少妇站在翠楼这个介于内外的过渡空间,杨柳成为连接私人情感与社会规训的媒介,最终情感战胜了世俗价值判断。这种瞬间的心理真实,跨越千年仍能引发现代读者共鸣。

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

王昌龄

字:少伯

生卒:约698年-757年(存在争议)

流派:边塞诗派

历代评骘

此诗神韵悠然,言外有无穷感慨。少妇本自欢乐,陡见柳色而顿生悲感,此唐人绝句之妙境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
'不知愁'三字是通篇关键,后之'悔'字全由此生出,章法严密如无缝天衣。 李锳《诗法易简录》
王龙标七绝,深情幽怨,意旨微茫。此作尤得'含蓄'二字真谛,二十八字中包孕多少时代悲剧。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以寻常语写非常情,'杨柳色'三字是诗眼,春色愈浓,悔意愈深,此所谓'加倍写法'。 俞陛云《诗境浅说》
忽见、悔教四字,如电影特写镜头,将心理突变过程定格在杨柳意象上,后世'闺怨'之作无出其右。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