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山农家》

顾况 唐代

原文鉴读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白话今译

走过木板小桥,脚下泉水叮咚作响;茅草屋檐下,正午时分传来鸡鸣声声。别埋怨烘烤茶叶的烟雾熏黑了屋子,快看这晒谷的好天气多么令人欢喜!

注疏集解

1. 板桥:木板搭建的小桥,突出山间简朴景象
2. 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的农事活动
3. :责怪,诗中用否定语气体现农家的豁达
4. 日午鸡鸣:打破'鸡鸣清晨'的常规描写,暗示山居生活的闲适节奏

创作背景

顾况作为由盛唐向中唐过渡的诗人,其作品既有盛唐的自然明朗,又初现中唐的写实倾向。此诗约作于诗人隐居茅山期间,当时社会虽经安史之乱,但江南山乡仍保持着相对安宁的农耕生活。诗中通过对山家日常的观察,折射出乱世中人们对平静生活的珍视。

作品赏析

这首六言绝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鲜活的山乡图景。前两句通过'板桥''泉声''茅檐''鸡鸣'四个意象的并置,构建出视听交融的立体画面,未写人而人在景中。后两句选取'焙茶''晒谷'两个典型农事场景,用'莫嗔''却喜'的转折句式,将农家乐观勤劳的性格刻画得跃然纸上。

诗人以旁观者视角记录,却通过'人渡''莫嗔'等表述悄然融入情境。'烟暗'与'天晴'的明暗对比,既写实又暗含人生智慧——不完美的日常中自有值得珍惜的闪光时刻。全诗语言平实如口语,却因精准的细节选择和内在的情感温度,成为唐代田园诗中的隽永小品。

诗中'板桥'与'泉声'、'茅檐'与'鸡鸣'的意象组合,形成天然的画境,不假雕饰而风味自足。后两句以对话口吻入诗,使田园题材顿生亲切感,这种生活化的表达在盛唐诗歌中颇具新意。

顾况

字:逋翁

号:华阳真逸

生卒:约727年-约815年

流派:现实主义诗歌,新乐府诗派

历代评骘

六言诗最难工,此作得闲适之趣,如清泉出涧,自然成响
明 胡应麟 《诗薮》
后二句真山家本色语,焙茶晒谷,四字便抵得《豳风》一章
清 沈德潜 《唐诗别裁》
顾逋翁诗如疏林野水,自有一段清寒之气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
以眼前景道心中事,不著一字闲愁,而太平之思溢于言表
近代 俞陛云 《诗境浅说》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