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

杜耒 宋代

原文鉴读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白话今译

冷飕飕的夜里来了客人,我把热茶当作美酒招待。竹炉里的水咕嘟咕嘟烧开了,炭火正烧得通红。

窗前的月亮还是平常那个月亮,可因为多了几枝梅花的影子,整个夜晚就变得特别起来。

注疏集解

1. 竹炉:用竹子编织外壳的火炉,宋代文人常用煮茶器具
2. 汤沸:水烧开时翻滚的状态
3. 火初红:炭火刚烧旺时的橘红色
4. 才有:一作'犹有',强调梅花出现的点睛之效

创作背景

杜耒(生卒年不详),字子野,号小山,南宋江湖派诗人。此诗应作于其隐居时期,反映宋代文人'日常审美化'的生活哲学。当时文人流行'茶会'雅集,以茶代酒成为清雅象征,而竹炉煮茶更是典型的宋式生活场景。

诗中寒夜意象可能受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影响,但杜耒将梅花从山林移植到窗前,赋予其更亲切的生活气息。这种将高雅趣味融入日常的写法,正是南宋后期诗歌世俗化转向的体现。

作品赏析

这首七绝以白描手法勾勒寒夜待客的温馨场景。首句'茶当酒'的替代写法,既显生活清贫又见待客真诚,宋代文人'清欢'的生活态度跃然纸上。次句通过'竹炉''汤沸''火红'三个具象,调动听觉与视觉感官,令读者仿佛置身暖意融融的室内。

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寻常之月因梅影而'不同',实则暗喻平淡生活因雅趣而升华。梅花作为文人精神的象征,在此既是实景又是虚笔,与窗前明月构成清雅图卷。全诗28字间,寒与暖、俗与雅完成三重转换,堪称宋代生活诗的典范。

诗人以微观视角捕捉生活片段,将寒夜待客的普通场景写出三重意境:先是'寒夜'与'火红'的冷暖对照,继而是'茶代酒'的质朴雅趣,最后升华到'月梅相映'的精神境界。这种由实入虚的笔法,典型体现了宋代文人'即物穷理'的审美追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才有梅花便不同'的开放式结尾,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可能是梅香暗送,可能是疏影横斜,更可能是主客在梅月辉映下心灵相通的玄妙体验。这种'不写之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至高境界。

杜耒

字:子野

号:小山

生卒:约1165年-约1225年

流派:江湖诗派

历代评骘

寻常景致经点染便成绝唱,此诗得唐人三昧而更饶理趣
纪晓岚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茶当酒三字,写尽寒士家风,较之'绿蚁新醅酒'别是一番滋味
钱钟书 《宋诗选注》
后二句与'疏影横斜水清浅'同妙,然林诗孤高,杜诗亲切
王国维 《人间词话》未刊稿
宋人诗贵在能将日常生活点铁成金,此作尤见茶烟中的性灵
吉川幸次郎 《宋诗概说》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