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项王歌》

虞姬 汉代

原文鉴读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白话今译

汉军已经攻占了我们的土地,四面八方都传来楚地的悲歌。

大王的英雄气概已经耗尽,我这卑微的妾身还怎么独活!

注疏集解

【略地】攻占土地
【楚歌声】指汉军包围后故意唱楚歌瓦解楚军士气
【意气尽】指项羽英雄末路的处境
【何聊生】何必苟活,表明殉情决心

创作背景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项羽十万楚军被韩信三十万汉军包围。夜间汉军故意唱楚歌制造楚地失守假象,导致楚军士气崩溃。项羽在军帐中与虞姬对饮作《垓下歌》,虞姬以此诗相和后自刎。此事件衍生出"霸王别姬"的经典文学母题,本诗可能是后世文人托名创作,但完美契合《史记》记载的历史情境。

作品赏析

这首短短二十字的绝命诗,以惊心动魄的时空压缩手法,勾勒出垓下之围的绝境。前两句用"已略地""楚歌声"构建出立体战争图景,后两句以"意气尽""何聊生"形成情感对仗,展现刚烈女子对英雄的生死相随。全诗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却通过声音意象(楚歌)和心理转折(从战况到殉情),完成从宏大叙事到个人抉择的升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贱妾"的自称,既符合古代妻妾身份,又在绝境中突显卑微者对尊严的坚守。最后三字"何聊生"如金石坠地,其决绝程度远超后世同类殉情诗作。

诗歌营造出双重意境:宏观上是铁血战场与四面楚歌的压迫感,微观上是烛光摇曳中美人决别的凄艳画面。两种意境通过"意气尽"三字自然过渡,形成英雄末路与红颜殉情的双重悲剧。"四方楚歌声"既是实写汉军攻心战术,又象征命运的无情包围,而"何聊生"的诘问则让诗歌意境突破时空,成为所有绝境爱情的永恒注脚。

虞姬

生卒:不详-公元前202年

流派:楚歌体

历代评骘

其词慷慨激烈,有拔山盖世之气,而终之以柔肠寸断,真古今绝唱也
胡应麟 《诗薮》
二十字中含无限悲怆,较之项王《垓下歌》尤觉痛切
沈德潜 《古诗源》
虞兮一剑成终古,较之乌江尤堪堕泪
王士禛 《池北偶谈》
楚声短章之极则,后之咏虞姬者皆不能出其右
吴景旭 《历代诗话》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