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二曲 · 其十 · 聪明累》

曹雪芹 清代

原文鉴读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算了 一作:误了)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白话今译

耍尽心眼聪明过头,反倒把自己的性命搭进去!活着时操碎了心,死后灵魂也白费劲。原本家族兴旺人丁安宁,到头来家破人亡各自逃命。半辈子提心吊胆全白费,就像半夜三更做场飘忽的梦。哗啦啦似高楼塌塌,昏暗暗像油灯快灭。哎!一场欢喜突然变悲辛。可叹这人世间,终究难预料!

注疏集解

1. 卿卿:此处讽刺性称呼,暗指王熙凤
2. 意悬悬:形容时刻焦虑的状态
3. 大厦倾:比喻家族败落
4. 灯将尽:暗指生命终结
5. 一场欢喜:指王熙凤曾掌权的风光

创作背景

此曲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是警幻仙子演出的《红楼梦十二支曲》第十首,对应王熙凤的判词。创作于乾隆年间,曹雪芹借太虚幻境预言贾府命运。当时作者经历家族衰败,对'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世相有深刻洞察。

作品赏析

这首判词以凌厉笔锋剖解王熙凤的人生悖论。'机关算尽'与'反算了'形成残酷回环,'大厦倾''灯将尽'的比喻层层递进,最终以'忽悲辛'的骤转完成命运审判。曹雪芹用三字句与七字句交错,模拟了命运齿轮转动的节奏感,而'荡悠悠''忽喇喇'等叠词更强化了梦境破碎的眩晕感。全曲犹如给精明者敲响的警世钟,在十二钗判词中独具刀锋般的批判力度。

作品通过王熙凤的个体悲剧,投射出封建家族体系的必然崩溃。'家亡人散'的结局不仅是个人算计的失败,更是整个贵族阶级的挽歌。曹雪芹将因果报应思想融入现实批判,用'灯将尽'的意象暗示不可逆转的历史黄昏,使这首判词具有超越时代的寓言性质。

曹雪芹

字:梦阮

号:雪芹|芹溪|芹圃

生卒:约1715年—约1763年

流派:现实主义文学

历代评骘

凤姐一生惨毒之至,写来却觉可怜,此曲尤见诛心之笔
王希廉 红楼梦回评
'大厦倾'三字力透纸背,非历尽兴亡者不能道
周汝昌 红楼梦新证
末句'终难定'三字,乃一部大书之眼
脂砚斋 甲戌本批语
连用四个比喻,将无常之理说得悚然
蔡义江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