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答诗》

张红桥 明代

原文鉴读

梨花寂寂斗婵娟,银汉斜临绣户前。
自爱焚香消永夜,从来无事诉青天。

白话今译

寂静的梨花在月光下独自绽放美丽,银河斜斜地映照在雕花窗前。我偏爱点燃香火消磨漫漫长夜,一生坦荡从无心事需要向苍天倾诉。

注疏集解

1. 斗婵娟:形容梨花在月光下争艳的姿态
2. 银汉:银河的别称
3. 绣户:雕饰华美的门窗,指女子闺房
4. 永夜:漫长的夜晚
5. 诉青天:向苍天诉说心事,化用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意象

创作背景

张红桥为明嘉靖年间才女,相传与文人王偁有过恋情。本诗或作于其独居福州红桥时期,反映才女在礼教约束下的精神坚守。明代闺秀诗常以物喻人,此诗继承李清照『寂寞深闺』传统,又融入了新的人文自觉。

作品赏析

这首七绝以梨花起兴,通过『寂寂』与『斗婵娟』的矛盾修辞,塑造出孤芳自赏的意象。『银汉斜临』的时空描写,将个人情感与宇宙永恒形成对照。后两句直抒胸臆,『自爱焚香』的雅致与『无事诉青天』的坦荡,展现明代知识女性特有的精神独立。全诗在清冷意境中暗含傲骨,堪称闺阁诗中的逸品。

诗人以梨花自喻,在静夜独处中完成精神世界的自我观照。银河意象的运用,将闺阁小景升华为天人对话的哲学空间。『焚香』这一细节既体现生活雅趣,又暗示精神净化,最终『无事诉青天』的结句,以否定式表达传递出超越世俗的从容。这种『不诉之诉』的手法,比直白抒情更具艺术张力。

张红桥

生卒:约明太祖洪武年间

流派:闽中诗派闺秀分支

历代评骘

『银汉斜临绣户前』七字,写尽女儿心事,却偏说『无事诉青天』,此等含蓄,非寻常闺秀所能
沈德潜 《明诗别裁》
红桥诗如姑射仙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
『自爱焚香』四字,便是雅人深致,不著怨语而怨意自深
王士禛 《池北偶谈》
明代闺阁诗至张红桥,始见士大夫气骨
陈田 《明诗纪事》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