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行宫门外陌铜驼,两畔分栽此最多。欲到清秋近时节,
争开金蕊向关河。层楼寄恨飘珠箔,骏马怜香撼玉珂。
愁杀江湖随计者,年年为尔剩奔波。
争开金蕊向关河。层楼寄恨飘珠箔,骏马怜香撼玉珂。
愁杀江湖随计者,年年为尔剩奔波。
长安行宫外的铜驼大街上,道路两旁栽满了槐树。临近清秋时节,金黄的槐花竞相绽放,朝着关河方向伸展。高楼上的珠帘随风飘动,仿佛在诉说离恨;骏马驻足时,连玉珂都被花香震得轻响。最愁苦的是那些为功名四处奔波的读书人,年复一年为这槐花见证着漂泊。
1. 铜驼:洛阳铜驼街,此处借指长安繁华街道
2. 金蕊:槐花别称,其色淡黄如金
3. 珠箔:珍珠串成的帘子,喻槐花纷落
4. 玉珂:马鞍上的玉饰,暗指宦游之人
5. 随计者:指赴京应试的举子
此诗作于唐僖宗乾符年间,时值黄巢起义前夕。罗邺作为'咸通十哲'之一,屡试不第,诗中'随计者'实为自我写照。唐代科举制度下,举子常在槐花开放的秋季赴京备考,'槐花黄,举子忙'成为社会现象。铜驼街作为东汉洛阳旧址,在此既写实又暗含对盛世不再的感慨。
罗邺此诗以槐花为媒介,构建出三重意境:首联以'铜驼陌'的历史意象奠定沧桑基调;颔联'争开金蕊'的拟人笔法,赋予槐花追逐功名的象征;颈联'飘珠箔''撼玉珂'的视听通感,将落花与宦游完美交融。尾联直抒胸臆,'年年为尔剩奔波'道尽唐代举子'槐花黄,举子忙'的集体命运。诗人巧妙运用'陌-蕊-珂-波'的押韵序列,形成辗转回荡的韵律美。
诗中的槐花既是长安城的物质地标,更是精神符号。'争开金蕊向关河'暗喻士人向权力中心的奔赴,'飘珠箔'的楼阁与'撼玉珂'的骏马构成垂直与水平的空间张力。'愁杀'二字如裂帛,将槐花香的甜腻瞬间转化为生存焦虑。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比李商隐'夕阳无限好'更显残酷真实。
行宫铜驼之侧,忽着此金蕊飘香,便觉九衢风物都在目前。邺诗每于寻常物色中见奇崛,此其典型也'撼玉珂'三字最妙,不写人闻香而写马知香,转觉多情结句刺时之意甚明,然终不露主角,得风人之旨罗邺咏物,必取神不取貌,此诗槐花精神全在'向关河'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