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王国维 近代

原文鉴读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白话今译

夕阳西下,山寺在微茫的暮色中若隐若现。鸟儿飞不到半山腰,天色已昏。山顶传来孤寂的磬声,仿佛能定住飘动的云彩。 试着登上高峰,想窥探那皎洁的明月;偶然间像开了天眼,俯瞰红尘人间。可叹的是,我自己也是这红尘中的一员。

注疏集解

1. 夕曛:夕阳的余晖。 2. 上方:指山顶或高处。 3. 孤磬:孤独的磬声,磬是佛教法器。 4. 天眼:佛教术语,指能洞察一切的智慧之眼。 5. 红尘:指世俗人间。

创作背景

王国维是近代著名的学者、哲学家和词人,他的词作往往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这首《浣溪沙》创作于他思想成熟的时期,反映了他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王国维深受叔本华哲学影响,认为人生充满痛苦与无奈,这种思想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品赏析

这首《浣溪沙》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人生与宇宙的深刻思考。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山寺暮色图,微茫的山寺、飞不到的鸟儿、孤寂的磬声,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下片则转入哲理性的思考,词人试图以超然的视角俯瞰红尘,却发现自己终究是红尘中的一员,表达了对人生局限性的无奈与悲悯。

整首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体现了王国维词作的一贯风格。

这首词的意境高远而苍凉,通过山寺、夕阳、孤磬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然而,词人最终意识到自己无法真正超脱,仍是红尘中的一员,这种矛盾与无奈构成了全词的情感基调。词中既有对宇宙人生的宏观思考,又有对个体命运的微观关注,展现了王国维作为哲学家的深刻与作为诗人的敏感。

王国维

字:静安

号:观堂,永观

生卒: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

流派:传统诗词革新派|实证史学流派

历代评骘

此词意境超妙,格调高古,非寻常词人所能及。
梁启超 《饮冰室诗话》
静安词多含哲理,此阕尤见其超脱之思与无奈之情。
朱光潜 《诗论》
以天眼觑红尘,却道身是眼中人,此等境界,令人叹服。
钱钟书 《谈艺录》
王国维词中多见宇宙人生之思,此词可谓代表作。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