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军跛者》

赵微明 唐代

原文鉴读

既老又不全,始得离边城。一枝假枯木,步步向南行。
去时日一百,来时月一程。常恐道路旁,掩弃狐兔茔。
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闻此哀怨词,念念不忍听。
惜无异人术,倏忽具尔形。

白话今译

《回军跛者》译文: 年纪已老,身体残缺,终于得以离开边城。拄着一根枯树枝当拐杖,一步步艰难地向南行走。 当初出征时走了一百天,如今回乡却要耗费数月路程。常常害怕自己会死在路边,像狐狸野兔一样被草草掩埋。 只求能死在家乡,哪怕到家就断气也甘心。听到这首充满哀怨的诗句,字字句句都让人不忍卒听。 可惜没有神仙法术,能让我突然恢复健全的身体。

注疏集解

1. 不全:指身体残疾 | 2. 一枝假枯木:用枯树枝当拐杖 | 3. 狐兔茔:指像动物尸体般被随意掩埋 | 4. 异人术:超凡的法术 | 5. 倏忽:忽然、迅速

创作背景

赵微明作为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诗人,亲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凋敝。此诗应作于唐代宗广德年间(763-764年),当时吐蕃入侵、藩镇割据,朝廷频繁征兵。诗中伤残老兵形象,实为无数被战争机器碾碎的普通人的缩影。

值得注意的是,与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不同,中唐诗人开始关注战争的后遗症。此诗与杜甫《兵车行》、白居易《新丰折臂翁》共同构成唐代战争诗歌的'伤痕三部曲',标志边塞题材向现实主义深度转型。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伤残老兵的口吻,展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永恒创伤。开篇'既老又不全'五字如钝刀割肉,直接剖开主人公的双重苦难。'一枝假枯木'的意象极具震撼力,将伤残军人的窘迫与自然的残酷并置。

诗中时空对比尤为深刻:'去时日一百,来时月一程',用数字的悬殊揭示身体伤残导致的行动迟缓。'常恐道路旁'四句堪称古代版的战争创伤后遗症描写,对死亡恐惧与尊严渴望的表述令人动容。

结尾'惜无异人术'的叹息,既是对神话的否定,也是对现实的绝望。全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却通过一个跛足老兵的归途,折射出所有战争的本质代价。

本诗构建了一个极具张力的意境空间:在'边城-故乡'的物理位移中,完成'健全-伤残'的生命质变。'枯木'意象既是实指拐杖,又隐喻被战争摧残的生命状态,与'狐兔茔'共同构成残酷的生命闭环。

诗人采用'南行'的线性叙事,却在每个步伐中注入循环往复的心理时间。'步步向南'的坚持与'到日不愿生'的绝望形成悖论,这种矛盾恰恰揭示了战争幸存者的普遍困境——肉体的回归永远无法弥补精神的破碎。

全诗意境在'动与静'、'生与死'、'希望与绝望'的多重对立中达到平衡,最终凝结成唐代边塞诗中最具现代性的创伤书写。

赵微明

生卒:约710年-780年

流派:新乐府运动先驱

历代评骘

写征戍之苦,至'所愿死乡里'二语,可谓痛入骨髓矣。他人说到七八分者,此直说到十分
贺裳 载酒园诗话
唐人说征戍,多作壮语。微明独取残兵归途一事,如老杜《无家别》法,最得风人刺怨之体
沈德潜 唐诗别裁
'一枝假枯木'五字,画尽伤残形状。较之'车辚辚马萧萧'别是一种惨淡
黄生 唐诗摘钞
中唐以后边塞诗,当以此篇与李益《回军行》为双璧,皆从归途倒映出战场残酷
管世铭 读雪山房唐诗钞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