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年轻时离开家乡,老了才回来,口音没变但头发已花白。村里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客人从哪儿来?"
离开家乡太久,这些年人事变迁大半。只有门前镜湖的水,春风吹过还像从前一样泛起波纹。
1. 鬓毛衰:指两鬓头发稀疏斑白
2.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贺知章故乡的湖泊
3. 消磨:指人事变迁或消亡
4. 无改/难改:体现乡音顽固性的不同版本用字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年)辞官归乡时已86岁,距他青年离乡求仕逾半个世纪。作为"吴中四士"之一,他历经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晚年看尽政治风云。此时唐朝表面繁荣实则危机暗涌,这种时代背景赋予诗中"人事消磨"更深层的隐喻——不仅是个人记忆的消退,更暗含对大唐盛极而衰的预感。
镜湖在贺知章多首诗中反复出现,是其精神原乡的象征。此次归隐后不久他便去世,使这首诗成为其生命终章的序曲,增添历史沧桑感。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时空错位的乡愁。前两句通过"少小"与"老大"的强烈对比,配合"乡音无改"的细节,凸显游子容颜老去而乡情依旧的矛盾。后两句中儿童天真的"笑问",恰成为刺痛归人的利刃,陌生感油然而生。
后四句转向更深的哲学思考。"人事消磨"与"不改旧波"形成尖锐对立,镜湖水成为永恒的时间见证者。诗人用水的恒常反衬人世无常,春风年年相似而人非昔比,这种物是人非的怅惘,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动人的时空意识。
全诗构建了双重意境:表层是归乡者与故乡的疏离感,深层则是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镜湖水的意象尤其精妙,它既是具体的地理坐标,又是抽象的时间容器。波光粼粼中倒映着两个贺知章——离乡的少年与归来的老者,形成穿越时空的自我对话。
诗人用儿童视角实现情感递进,从"不相识"的尴尬到"笑问"的温暖,最终归于水面永恒的宁静。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将沉重的生命感悟化解在寻常场景中,正是盛唐诗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