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 · 其二七二》

龚自珍 清代

原文鉴读

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
吟道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

白话今译

事情没做完心里空落落,可世间百态偏偏是残缺才妙。
吟咏着夕阳映照的远山,古往今来谁又能摆脱未了情的缠绕。

注疏集解

1. 未济:《易经》最后一卦,象征未完成状态
2. 终焉:最终,结果
3. 缥缈:空虚恍惚的感觉
4. 余情:未消散的情感牵挂

创作背景

作于1839年(道光十九年),时值龚自珍辞官南归。'己亥'年间清朝内忧外患,诗人目睹官场腐败却无力改变,'未济'卦象暗喻改革事业的中道崩殂。诗中'缺陷好'的悖论式表达,实为对理想受挫的自我宽慰,折射出近代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易经》'未济卦'为切入点,展现龚自珍对'缺陷美'的独特认知。首句'未济终焉心缥缈'用卦象隐喻人生永在途中的状态,'百事翻从缺陷好'则颠覆传统完美主义,提出残缺本身蕴含的生命力。后两句将视野转向自然景象,'夕阳山外山'的绵延意象与'余情绕'的情感余韵形成时空对话,揭示人类永恒的精神困境。

诗人将易理、诗情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到普世的哲学升华。'缺陷好'的论断尤其体现晚清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既承认现实的局限性,又在局限中寻找审美价值。

此诗构建了'未完成'的审美宇宙:夕阳的余晖、山峦的层叠、未尽的情感,共同组成动态平衡的意境场。'缥缈'与'绕'两个动词赋予抽象概念以丝绸般的质感,使哲学思考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情感体验。诗人站在时空交界处,用缺陷本身完成对完美的重新定义。

龚自珍

字:璱人

号:定盦

生卒: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

流派:今文经学派代表

历代评骘

其诗如老树著花,自含古艳,而真气贯注其间,读之使人神旺。此首尤见其以缺陷为圆满之妙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定庵善以易理入诗,'未济'一联直指人心,所谓不圆满处正是大圆满 钱钟书《谈艺录》
夕阳山外山五字,写尽古今诗人未道之景,而余情绕三字更摄魂魄 王国维《人间词话》未刊稿
后两句从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化出,然以'谁免'反问,较义山更进一层 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