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我们的身体就像菩提树一样庄严,心灵如同光洁的镜台。要时时刻刻勤加擦拭,千万别让烦恼的尘埃沾染。
1. 菩提树:佛陀悟道之树,象征觉悟境界
2. 明镜台:比喻心性本净如镜
3. 拂拭:指持续修行去除杂念
4. 尘埃:佛教指贪嗔痴等烦恼
此偈作于唐高宗时期,时神秀为禅宗五祖弘忍门下首座。据《坛经》记载,五祖命弟子作偈选拔传人,神秀此偈代表北宗"渐修"主张,后与慧能"本来无一物"的顿悟偈形成禅宗南北二宗的分野。作为楞伽师向禅宗过渡的关键人物,神秀将印度禅法与中国文化结合,此偈正是其"拂尘看净"修行观的诗意浓缩。
这首禅诗以朴素比喻阐释北宗禅法精髓。前两句用菩提树喻修行根基,明镜台喻心性本净,构建庄严的修行图景;后两句强调持续修行的必要性,"勤拂拭"三字生动体现渐修理念。全诗四句二十字却包含"戒定慧"三学,层层递进展现从凡至圣的修行路径,与南宗"顿悟"说形成鲜明对比。诗中"时时"二字尤见功夫,暗示修行非一时之功,需绵绵密密的持续用力。
神秀以物喻心的手法创造澄明意境。菩提树与明镜台的意象组合,既体现修行者庄严自持的精神状态,又暗含心性本净的佛理。"拂拭尘埃"的动态描写使抽象修行变得可视可感,在静穆意境中注入精进之力。这种"镜喻"可追溯至《大乘起信论》,但神秀赋予其新的诗意表达,在禅门诗偈中开创了以日常事物喻道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