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平坦的原野上看不见山,天空一直延伸到地平线。九成的芦苇荡里飘着一层薄雾,只有十分之一的空间能看清炊烟。碧绿的河水分出许多枝杈般的小港,忽然有只放鸭的小船从南边邻居家撑出来,划破了水面的宁静。
1. 九分芦苇一分烟:用夸张比例描绘芦苇荡的茂密,仅少量空间可见人间烟火
2. 分枝港:指江南水网密布,主河道分出众多支流
3. 放鸭船:宋代江南常见的生产工具,暗示恬淡的农家生活
此诗应作于叶绍翁游历嘉兴期间。南宋时期的嘉兴地处太湖流域,是典型的水网平原,诗中景象与《嘉禾志》记载的"泽国萑苇弥望"相符。当时文人流行用绝句捕捉地方风物,如杨万里《过嘉兴》同样描写水乡景观。叶绍翁作为江湖诗派代表,擅长在细小景物中发现诗意,此诗可视为其"野趣"诗风的典型代表。
这首七绝以白描手法勾勒嘉兴水乡的典型景观。前两句用"无山见尽天"的夸张和"九分芦苇"的比例感,构建出天地开阔、芦苇连天的视觉印象。后两句突然转入动态描写,"悠悠绿水"与"撑出"的动词形成静动对比,放鸭船的出现为画面注入生活气息。诗人通过空间比例的精妙安排(天地/芦苇/烟;绿水/支港/小船),在28字中完成了从宏大场景到细微生活的镜头切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分烟"的描写,既可能是晨雾,也可能是炊烟,这种模糊性恰好呈现了江南水雾朦胧的特质。末句"南邻"的设定颇具匠心,暗示诗人是站在某个特定视角观察,使画面更具真实感。
全诗营造出三重意境:首句的苍茫感(平野无山)、次句的朦胧美(芦苇含烟)、后两句的生活情趣(放鸭船)。这种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的层次变化,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撑"字尤为传神,既表现船桨划水的力度,又暗含打破静谧的听觉想象。叶绍翁将江南常见的平凡景物转化为艺术意象,体现了宋代诗人"以俗为雅"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