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客程殊未极,舣棹泊回塘。
水宿知寒早,愁眠觉夜长。
远钟和暗杵,曙月照晴霜。
此夕相思意,摇摇不暂忘。
客程殊未极,舣棹泊回塘。
水宿知寒早,愁眠觉夜长。
远钟和暗杵,曙月照晴霜。
此夕相思意,摇摇不暂忘。
舣棹:停船靠岸。回塘:曲折的池塘。水宿:在水边过夜。暗杵:夜间捣衣的棒槌声,此处指隐约的劳作声。曙月:破晓时分的月亮。晴霜:晴朗天气下的白霜。
郑絪作为中唐诗人,此诗应作于宦游途中。安史之乱后,唐代官员频繁调任成为常态,诗中'客程未极'正反映这种时代特征。秋夜泊船时,捣衣声暗示着民间备战冬衣的日常,与士人的漂泊形成微妙对照,折射出动荡时局下各阶层共同的不安。
这首诗以羁旅夜泊为背景,通过'寒早''夜长''暗杵''晴霜'等意象层层递进,勾勒出秋夜孤寂清冷的氛围。诗人将生理感受(知寒早)与心理体验(觉夜长)相融合,'远钟和暗杵'更以声衬静,凸显漂泊之愁。尾联'摇摇'二字尤为精妙,既形容思绪飘摇不定,又暗喻心旌摇曳难平,将抽象相思具象化。
全诗构建出空明而凄清的意境画卷:停泊的孤舟、寒凉的水汽、断续的杵声、霜月交辉的黎明,共同烘托出诗人辗转难眠的羁旅情思。'曙月照晴霜'一句尤为绝妙,以视觉的澄澈反衬内心的纷乱,形成强烈反差。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使抽象的'相思意'有了可触摸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