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江南处处是莺啼燕语,绿树红花相互映衬。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家的旗子在风中轻轻飘动。南朝遗留下来的四百八十座古寺,如今有多少楼台笼罩在这朦胧的烟雨之中?
1. 水村山郭:临水的村庄和依山的城墙。
2. 酒旗风:酒家的幌子在风中飘动。
3. 南朝:指宋、齐、梁、陈四个朝代(420-589年)。
4. 四百八十寺:南朝统治者崇信佛教,修建了大量佛寺,这里用夸张手法表现数量之多。
此诗约作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当时唐朝已由盛转衰,杜牧巡视江南时,面对南朝遗留的众多佛寺,联想到佛教盛行与南朝覆灭的历史教训。诗中既是对江南春景的礼赞,也暗含借古讽今之意,反映诗人对晚唐社会现实的隐忧。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江南春天的全景图。前两句写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与人间烟火,后两句转入历史沉思。诗人通过'四百八十寺'与'烟雨中'的对比,既展现了江南特有的朦胧美,又暗含对南朝兴亡的感慨。全诗仅28字,却融合了空间上的辽阔与时间上的纵深,是杜牧七绝中的代表作。
《江南春》的意境构建极具层次感:由近及远的空间展开中,'莺啼''绿红'的明快色调逐渐过渡到'烟雨楼台'的朦胧苍茫。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并置,在绚丽的春色中注入历史沧桑感。特别是末句'多少楼台烟雨中',以问句形式收束全诗,留下无限遐想空间,让江南的柔美与历史的厚重在烟雨迷蒙中达成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