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学解》

韩愈 唐代

原文鉴读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

白话今译

国子监的韩愈先生清晨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在学馆前,教导他们说:“学业精深靠勤奋,荒废只因贪玩;德行完善需思考,败坏由于随便。如今圣君贤臣相遇,治国措施完备。铲除奸邪,提拔才俊。有点小优点都被录用,有一技之长无不任用。搜罗人才,去芜存菁。或许有人侥幸入选,谁说人才会被埋没?你们只该担心学业不精,不必担心主管不明;只该担心德行不成,不必担心主管不公。”

话没说完,队列里有人笑道:“先生骗我们吧!我们跟您学习多年了。您嘴里不停诵读六经文章,手里不停翻阅诸子典籍。记事类必提炼要点,论说类必深究精义。贪求多学务求收获,大小知识都不舍弃。点灯熬油夜以继日,终年勤勉不懈。先生的学业,可算勤奋了。

抵制异端邪说,排斥佛老思想。填补儒学缺漏,阐发精深道理。寻找失传的儒学脉络,独自广泛搜求远承先贤。像拦截百川使之东流,把倾泻的狂澜挽回正道。先生对于儒学,可算有功劳了。

沉浸在浓厚典籍中,细细品味精华,写成文章,著作堆满家中。向上取法《尚书》中虞夏之书,深广无边;周诰殷盘,文字艰涩;《春秋》严谨,《左传》铺张;《周易》奇妙而有法则,《诗经》纯正而华美;下及《庄子》《离骚》,太史公的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的辞赋,风格不同却同样出色。先生的文章,可算内容博大而文笔奔放了。

少年开始懂得学习,就敢作敢为;长大通晓处世之道,处处得体。先生的为人,可算成熟了。

然而办公事不被信任,办私事没人相助。进退两难,动辄得咎。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做了三年博士,闲职显不出政绩。命运总与仇敌相伴,屡遭失败。冬天暖和时孩子喊冷,年成丰收时妻子叫饿。头发掉光牙齿脱落,到死有何补益?不想想这些,反倒来教别人?”

先生说:“喂,你过来!大木头做房梁,小木头做椽子,斗拱、短柱、门枢、门闩、门框、门楔,各得其所,用来建成房屋,这是工匠的技巧。玉屑、朱砂、天麻、青芝,牛尿、马屁菌、破鼓皮,兼收并蓄,备用不弃,这是医师的高明。公正选拔人才,巧拙都能进用,委婉含蓄算美好,超群出众算杰出,衡量长短,各取所长,这是宰相的方略。从前孟子善辩,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周游列国,最终老死在路上。荀子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儒学,为避谗言逃到楚国,最后被废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言论成为经典,行为成为准则,超越常人,达到圣人境界,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怎样呢?现在我学业虽勤却未成系统,言论虽多却不切要领,文章虽奇却无实用,德行虽好却未显扬。还月月耗费俸禄,年年消耗粮食;儿子不懂耕种,妻子不会纺织;骑马带着随从,安坐白吃白喝。拘谨地按常规行事,剽窃旧书毫无创新。然而圣君不加责罚,宰相不予贬斥,这不是很幸运吗?一有举动就遭诽谤,名声也跟着受损。被安置在闲散职位上,本是分内应得。至于计较俸禄多少,计较官职高低,忘记自己能力是否相称,却指责上司的缺点,这就好比质问工匠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批评医师不该用菖蒲延年益寿,却想推荐自己的猪苓啊。”

注疏集解

1. 国子先生:韩愈自称,时任国子博士。
2. 治具毕张:治国措施全部实施。
3. 爬罗剔抉:搜罗选拔人才。
4. 焚膏继晷:点燃灯烛接替日光,形容夜以继日。
5. 补苴罅漏:填补裂缝漏洞,比喻弥补儒学缺陷。
6. 佶屈聱牙:形容文章艰涩难读。
7. 头童齿豁:头发秃顶,牙齿脱落。
8. 纡馀为妍:委婉含蓄算美好。
9. 昌阳引年:菖蒲能延年益寿的传说。

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韩愈第二次任国子博士期间。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虽号称“中兴”,实则政治腐败。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后复职,却始终不得重用。作为儒学复兴的倡导者,他深感“道统”传承的艰难,遂借师生对话形式,揭露表面“圣贤相逢”实则贤愚倒置的社会现实,反映中唐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深刻矛盾。

作品赏析

《进学解》是韩愈任国子博士时的自嘲之作,表面训诫学生,实则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全文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通过学生之口列举自己“业精”“行成”却遭遇坎坷的事实,最后以匠人选材、医师用药为喻,表达对朝廷用人政策的讽刺。文章骈散结合,既有整齐对偶的铺陈,又有散文化的议论,大量运用比喻和典故,在自嘲中暗含锋芒。韩愈将个人命运与儒学传承紧密结合,展现出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精神困境。

《进学解》构建了极具张力的双重意境:表层是庄重的教学场景,先生谆谆教诲,学生质疑反驳;深层则是知识分子在盛世中的荒诞处境——勤勉博学却屡遭贬斥,德才兼备却穷困潦倒。韩愈通过“大木为杗,细木为桷”的比喻,将个人命运置于宏观的人才选用体系中审视,在自嘲中透露出对时代用人机制的深刻批判。文章结尾的“投闲置散,乃分之宜”看似豁达,实则是饱含血泪的黑色幽默,形成强烈的反讽效果。

韩愈

字:退之

号:昌黎先生

生卒:768年-824年

流派:

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骈文,主张恢复秦汉散文传统。诗歌属'韩孟诗派',与孟郊共创奇崛险怪风格,注重炼字琢句与意象创新。

历代评骘

此文前规后颂,词旨精妙,盖以自嘲为嘲人,极文章之变态
苏轼 《韩文公庙碑》
退之《进学解》摹仿东方《客难》,然在汉自为创格,在唐已是窠臼
钱钟书 《谈艺录》
公以匠氏医师为喻,正见其胸中经纬,非苟为愤激之谈
茅坤 《唐宋八大家文钞》
韩子此文,殆有激而言。其曰'业精行成'而'公不见信'者,盖自道也
何焯 《义门读书记》
通篇词采绚烂,气势雄浑,虽自解嘲,实开宋人议论文字先声
林纾 《韩柳文研究法》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