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1. 望仙台:传说汉文帝为望仙人而建的高台,位于今陕西西安附近。
2. 三晋: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代指山西地区。
3. 二陵:崤山的南北二陵,典故出自《左传》。
4. 关门令尹:指老子出关时遇到的函谷关令尹喜。
5. 彭泽宰: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此处借指刘明府。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崔曙进士及第后任河内尉时期。'刘明府容'应为当地县令友人。唐代重阳节有登高习俗,诗人借汉文帝望仙台的典故,既应和节日氛围,又通过历史遗迹抒发仕途感慨。当时道教盛行,诗中仙道意象反映了时代风气。
这首七律以登高怀古为主线,首联点明时间地点,用'曙色开'暗合作者姓名。颔联'三晋''二陵'对仗工整,通过地理意象展现苍茫视野。颈联转入仙道典故,暗含对现实的感慨。尾联笔锋一转,以陶渊明喻友人,表达超脱尘世、把酒言欢的愿望。全诗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既有历史厚重感,又见文人雅趣。
诗人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将汉文帝望仙台的传说、崤山古战场的风云、老子出关的典故层层铺展,最终落笔于陶渊明式的田园情怀。'云山北向'的静态与'风雨东来'的动感形成张力,'谁能识''去不回'的诘问暗藏对仕途的倦意。末联菊花杯的意象,将厚重的历史感转化为清新淡雅的隐逸之趣,体现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超越。
气象雄浑而意致闲远,仙凡双关处尤见巧思三晋二陵一联,括尽山河形胜结句暗用陶潜事,不露痕迹而风流自现崔曙诗骨气清苍,此篇尤见登高能赋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