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王庭筠 元代

原文鉴读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白话今译

竹子的影子投在诗稿上,让诗句都显得清瘦了,梅花的香气飘进梦里,染得梦境一片芬芳。可惜今晚这轮明月啊,怎么都不肯移步到西厢房来。

注疏集解

1. 和诗瘦:竹影映照诗卷,使诗意更显清瘦意境
2. 入梦香:梅花香气渗入梦境,双关嗅觉与精神感受
3. 西厢:传统建筑中位于正房西侧的厢房,常指女子居所或幽会之地

创作背景

王庭筠作为金代中期文坛领袖,此诗约作于其任职翰林院期间。当时金朝推行'以儒治国'政策,文人普遍追求唐风宋韵。诗中竹梅意象承袭北宋林逋'梅妻鹤子'传统,而月下西厢的描写则暗含《西厢记》故事原型。值得注意的是,'西厢'在金代文学中常象征被压抑的情感诉求,这与作者身为汉人在女真政权下的微妙处境或有潜在关联。

据《中州集》记载,此诗原为组诗中的第四首,创作于诗人值宿官署的冬夜。现存版本可能经过元好问编选时的修改,诗中'瘦''香''怜'的炼字特色,体现了金代诗坛'字字锤炼'的创作风尚。

作品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以极简笔墨构建三重意境:首句'竹影和诗瘦'将视觉与创作相融,竹之清癯与诗之精炼互文;次句'梅花入梦香'打通现实与梦境,暗喻诗人高洁品格。后两句突然转入月夜怅惘,'不肯下西厢'的拟人笔法,既写月光不照闺阁的物理现象,又暗含求而不得的情感张力。全诗通过竹、梅、月三个意象的层递,完成从书斋雅趣到情感幽思的意境升华。

艺术上体现金代诗歌'清峭'特色:选用瘦竹、寒梅、冷月等冷色调意象,采用'影-梦-月'的虚实相生手法,在20字内实现三次意境转折。'不肯'二字尤为精妙,将自然现象情感化,延续了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的朦胧诗风。

这首诗构建了一个由书房向梦境再向夜空延伸的立体空间。竹影压诗稿的实景,梅花渗梦香的虚境,最终凝聚为月光不临西厢的怅然。三个场景通过'瘦''香''怜'的情感线索串联,形成'雅致-幽静-寂寥'的情绪流变。尤其'不肯'二字赋予月光人性,既保持物象本身的自然特征,又投射出诗人隐秘的期待,这种含蓄表达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张力。

在审美体验上,前两句满足文人雅士对'清趣'的追求,后两句则触发人类共通的求不得之苦。竹梅的'瘦香'与明月的'不肯'形成精神世界的对仗:前者是主动的内敛修养,后者是被动的外物拒斥,这种矛盾统一深化了诗的哲学意味。

王庭筠

历代评骘

其诗如瘦竹摇风,字字皆作金石声,此绝尤得晚唐三昧
元好问 《中州集》
'不肯'二字妙绝,无理而情深,直追太白'明月不归沉碧海'之句
王士禛 《池北偶谈》
金人诗多粗豪,独黄华(王庭筠号)此作清丽含蓄,末句有义山无题风味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
前二句写尽文人雅致,后二句道破世间遗恨,二十字中具大悲欢
翁方纲 《石洲诗话》
竹影梅香本俗套,着一'瘦'字'入'字便新,更妙在转出月光无情作结
袁枚 《随园诗话》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