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堂屋西边新笋冒头,特意另开一门通行;菜园北侧的花椒树,背对着村落生长。梅子熟了想邀朱老同尝,松树高耸欲与阮生论道。
本想筑个鱼梁,奈何云涌水流急;四月雨声骤寒,叫人暗自心惊。青溪早有蛟龙盘踞,竹石堆积如山也不敢妄动。
两只黄鹂在翠柳间啼鸣,一行白鹭直上青天。窗外是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东吴来的万里航船。
药圃里的枝条嫩叶青翠欲滴,绿意漫过棕亭延伸到草亭。满山幼苗令我愧对赞誉,根须蜷缩在窄地难成气候。
1. 朱老、阮生:杜甫邻居,朱老或指朱山人,阮生用阮籍典故喻高士
2. 鱼梁:捕鱼的水坝
3. 蛟龙窟:暗指朝廷险恶,典出《周易》'潜龙勿用'
4. 西岭:指岷山,成都可见
5. 东吴船:暗示战乱未平,水路仍通
公元764年,严武再度镇蜀,杜甫结束流离生活回成都草堂。时安史之乱虽平,但吐蕃入侵、藩镇割据仍危。这组诗作于相对安定期,前二首或写于春夏之交,后二首为补作。诗中'朱老'可能指隐士朱山人,'阮生'借魏晋名士阮籍喻高洁之士。'东吴万里船'反映长江航运恢复,'蛟龙窟'暗指朝中李辅国等权奸。四首诗从不同侧面记录着诗人'幽栖地僻经过少'却'懒性从来水竹居'的矛盾心境。
这组绝句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期,四首联章展现田园生活的多维画卷。其一以'堂西长笋'开篇,用'别开门'的细节突显对自然的敬畏;'梅熟''松高'二句以家常语写隐逸志,朱老阮生对举见出诗人社交圈的特质。其二笔锋陡转,'蛟龙窟'的隐喻将田园恬静与政局动荡并置,'不敢安'三字道尽乱世文人的生存焦虑。其三'两个黄鹂'一联已成千古绝唱,四组色彩意象(黄、翠、白、青)与空间构图(近柳、远天、窗含雪、门泊船)形成蒙太奇般的诗意镜头。其四回归药圃描写,'惭取誉''怯成形'的自谦中暗含才不得展的苦闷。全组诗在明快画面与深沉寄托间达成微妙平衡,体现杜甫'致君尧舜'理想与'躲进小楼'现实的矛盾。
这组绝句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意境空间:首先是草堂周边的物理空间,通过笋、椒、梅、松等植物建立隐居者的生活坐标系;其次是'窗含''门泊'的框景空间,将远山积雪、东吴来船等宏大意象收纳于方寸之间,形成'天地入吾庐'的宇宙意识;最深层的则是'蛟龙窟'暗示的政治隐喻空间,在田园牧歌中埋藏着'每饭不忘君'的士大夫情怀。杜甫以画家般的色彩敏感(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和建筑师的空间感(堂西堑北、窗前门外),完成了对草堂生活既写实又象征的艺术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