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送别春天离去啊,春天走后人间再无归路。秋千外的芳草蔓延到天际,是谁让风沙遮蔽了南浦?心中缠绵着怎样的愁绪?空自忆起海边飘飞的柳絮。乱鸦飞过,北斗转向城池荒芜,再也找不到元宵张灯的旧处。
春天走了,谁最痛苦?只见中箭的大雁沉落边塞,梁间的燕子失去旧主。杜鹃啼血声里,长门宫渐入日暮。想那玉树般的英才埋入黄土,承露盘的泪水化作晨露。咸阳道上送别的人频频回首,夕阳下久久徘徊难迈步。
春天走了,还会回来吗?此刻正似江淹写《恨别》,庾信作《愁赋》。苏堤上整日风雨交加。可叹我神游故国,只能凭记忆寻找当初的花树。人生漂泊流落,唯有拉着孩童,在深夜共诉凄苦。
1. 丙子:指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元军攻陷临安
2. 海门飞絮:暗指南宋君臣沿海路南逃
3. 泪盘如露:汉武帝建承露盘接甘露,此处喻亡国之泪
4. 江令庾信:南朝文人,皆以愁赋闻名,借指亡国之恨
5. 苏堤:杭州西湖胜景,暗示故都沦陷
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宋恭帝被俘。时任临安府学教授的刘辰翁亲历国变,此词作于暮春时节。词中'丙子'即德祐二年,'送春'实为送别南宋王朝。当时陆秀夫等拥立幼主沿海逃亡,词中'海门飞絮''箭雁沉边'等句均暗指这段史实。作者以比兴手法,将政治剧变隐于缠绵词境,展现知识分子在易代之际的精神困境。
这首三叠长调以'送春'为线索,层层递进展现亡国之痛。首叠用'风沙暗南浦''斗转城荒'等意象,构建山河破碎的视觉画面;中叠通过'箭雁沉边''梁燕无主'的动物隐喻,表现君臣离散之悲;末叠用典故直抒愁怀,'神游故国'与'共夜语'形成今昔强烈对比。全词将季节更替与国运衰亡紧密交织,'春去'既是自然现象,更是象征南宋不可逆的灭亡进程。曲折吞吐的笔法中,可见词人深沉的黍离之悲。
词人通过'春去'这一核心意象,构建出多重意境空间:秋千芳草的婉约之美与风沙南浦的苍凉之景形成强烈反差,暗示繁华骤逝;'乱鸦''斜日'等衰败意象群,共同渲染出'国破山河在'的窒息感;而'神游故国'的虚笔与'共夜语'的实写相映,在时空交错中深化了遗民之痛。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熔铸一体的意境营造,使作品超越普通伤春词,成为南宋遗民词的代表作。
其词如'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等语,皆寓麦秀黍离之感于婉媚之中,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也后村之后,有须溪焉,其于宗邦沦覆之后,眷怀麦秀,寄托遥深三叠作法,如层波叠浪,前结'不见来时试灯处',已摄尽兴亡之慨以'春去'喻国亡,不独修辞之妙,实乃血泪和墨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