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采玉歌》

李贺 唐代

原文鉴读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白话今译

《老夫采玉歌》译文: 采玉啊采玉,必须采那水中的碧玉,雕琢成步摇首饰只为满足权贵的虚荣。采玉老人忍受饥寒,连水底的龙都为之发愁,蓝溪的水被搅得浑浊不堪。夜雨中在山上啃野果充饥,杜鹃啼血般的泪水从老人眼中流出。蓝溪水厌恶活人靠近,采玉者葬身溪底千年仍怨恨着溪水。斜山坡上柏树在风雨中呼啸,采玉人腰系绳索悬在峭壁摇摇欲坠。寒村破屋里惦记着家中幼子,古台石阶边看见悬肠草更添愁绪。

注疏集解

1. 水碧:指产于深水中的碧玉,唐代贵族饰品原料 2. 步摇:古代妇女头饰,行走时摇曳生姿 3. 蓝溪:陕西蓝田山的溪流,盛产美玉 4. 悬肠草:又名思子蔓,古人认为见此草会思念子女 5. 杜鹃口血:传说杜鹃啼叫至口中出血,喻指老人血泪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当时朝廷在蓝田山设采玉场,征发民夫冒险潜水采玉。李贺途经蓝田目睹采玉者'悬绳万丈'的险境,结合当地'龙惊水浊'的民间传说创作。中唐时期奢侈之风盛行,权贵对玉器的需求导致大量劳动者丧生,此诗是继杜甫'三吏三别'之后又一首深刻反映民间疾苦的杰作。

作品赏析

李贺以惊心动魄的笔触揭露了唐代采玉工人的悲惨命运。全诗通过'龙为愁''水厌生人'等超现实意象,将自然人格化,暗示采玉活动已引发天地共愤。'泉脚挂绳青袅袅'的惊险场景与'村寒白屋念娇婴'的温情回忆形成强烈反差,展现劳动者在死亡威胁下对亲情的眷恋。结尾的悬肠草意象,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永恒的人性之痛。

诗人运用'水气无清白''恨溪水'等双关语,既写实又暗讽社会黑暗。风雨如啸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劳动者在自然与权贵双重压迫下的绝望,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

本诗构建出沉郁悲怆的意境体系:以浑浊的蓝溪水象征被玷污的社会正义,以千年不散的怨恨代表底层民众的集体控诉。'杜鹃口血老夫泪'将自然意象与人体器官通感联觉,形成触目惊心的视觉冲击。悬于峭壁的采玉人身影,成为被时代巨轮碾压的蝼蚁般存在的永恒剪影。

李贺刻意模糊现实与幻想的界限,'身死千年恨溪水'的夸张表述,使具体劳动悲剧获得穿越时空的隐喻力量。全诗在阴冷潮湿的基调中,通过'娇婴''白屋'等暖色意象的穿插,强化了生命脆弱与亲情珍贵的主题张力。

诗鬼

李贺

字:长吉

号:昌谷

生卒:约790年-816年

流派:长吉体(以奇崛冷艳、想象诡谲为特征)

历代评骘

其险怪之状如在目前,恻怛之意溢于言表
胡震亨 唐音癸签
贺诗如青铜器,土花斑驳中时见光怪
王琦 李长吉歌诗汇解
字字血泪绘就的劳工史诗,较之老杜三吏别具魔幻色彩
钱钟书 谈艺录
末句忽作柔笔,如黑云中透一线霞光,倍增其惨
叶葱奇 李贺诗集注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