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当时朝廷在蓝田山设采玉场,征发民夫冒险潜水采玉。李贺途经蓝田目睹采玉者'悬绳万丈'的险境,结合当地'龙惊水浊'的民间传说创作。中唐时期奢侈之风盛行,权贵对玉器的需求导致大量劳动者丧生,此诗是继杜甫'三吏三别'之后又一首深刻反映民间疾苦的杰作。
李贺以惊心动魄的笔触揭露了唐代采玉工人的悲惨命运。全诗通过'龙为愁''水厌生人'等超现实意象,将自然人格化,暗示采玉活动已引发天地共愤。'泉脚挂绳青袅袅'的惊险场景与'村寒白屋念娇婴'的温情回忆形成强烈反差,展现劳动者在死亡威胁下对亲情的眷恋。结尾的悬肠草意象,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永恒的人性之痛。
诗人运用'水气无清白''恨溪水'等双关语,既写实又暗讽社会黑暗。风雨如啸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劳动者在自然与权贵双重压迫下的绝望,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
本诗构建出沉郁悲怆的意境体系:以浑浊的蓝溪水象征被玷污的社会正义,以千年不散的怨恨代表底层民众的集体控诉。'杜鹃口血老夫泪'将自然意象与人体器官通感联觉,形成触目惊心的视觉冲击。悬于峭壁的采玉人身影,成为被时代巨轮碾压的蝼蚁般存在的永恒剪影。
李贺刻意模糊现实与幻想的界限,'身死千年恨溪水'的夸张表述,使具体劳动悲剧获得穿越时空的隐喻力量。全诗在阴冷潮湿的基调中,通过'娇婴''白屋'等暖色意象的穿插,强化了生命脆弱与亲情珍贵的主题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