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夫人歌》

刘彻 汉代

原文鉴读

  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驳。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逾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踰越,乃更加其怨酷。宁计生民之命?为利己而自足。

  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竬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慾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柁,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橈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

  有秦客者,乃为诗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鲁生闻此辞,繫而作歌曰: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

白话今译

从五帝到三王,礼乐制度各不相同。事物发展到极点自然变化,并非故意标新立异。德政无法挽救乱世,赏罚怎能区分时代的清浊?春秋是祸乱的开始,战国更添残酷。秦汉没有超越前代,反而变本加厉。谁考虑过百姓的死活?只顾自己利益就满足。

从古至今,虚伪花样百出。谄媚日益盛行,刚直逐渐消亡。舔痔疮的人坐着四匹马拉的车,正直的人却徒步行走。巴结权贵,讨好豪强。清高不合世俗,立刻招来灾祸。投机钻营追逐利益,一天比一天富裕。世人全都糊涂,谁还分得清是非?奸邪之人飞黄腾达,正直之士默默无闻。

推究这些弊病的根源,实在是执政者不贤明。后宫蒙蔽了皇帝的耳目,宠臣掌握了朝廷大权。喜欢的人就千方百计美化,讨厌的人就鸡蛋里挑骨头。即使想竭尽忠诚,道路险阻无法实现。宫门重重无法打开,又有群犬狂吠不停。危亡就在旦夕,还在放纵欲望。这和航海失去舵手,坐在柴堆上等火烧有什么两样?荣耀由于谄媚得来,谁能分辨美丑?法律禁令对权贵无效,恩惠到不了贫寒之家。宁愿在尧舜的荒年挨饿受冻,也不愿在当今的丰年吃饱穿暖。坚持真理虽死犹生,违背道义虽生犹死。

有位秦地客人作诗说:黄河水清等不到,人的寿命难延长。顺风吹倒柔弱草,富贵之人称贤良。满腹经纶有何用,不如一袋钱实在。谄媚之人登堂入室,刚直之士靠边站。

鲁地书生听了这诗,接着唱道:权贵做什么都对,唾沫星子变珍珠;穿着破衣怀美玉,兰蕙被当作喂马草。贤者虽然独自清醒,却被群愚所困。各自安守本分吧,别再白费力气。可悲啊可悲,这就是命啊!

注疏集解

1. 五帝三王:指上古贤明君主,五帝说法不一,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
2. 舐痔结驷:典出《庄子》,讽刺谄媚者舔权贵痔疮竟得马车赏赐,比喻极尽谄媚之能事。
3. 九重:指帝王居所,喻朝廷深不可及。
4. 河清不可俟:黄河水浊,古人以河清喻太平盛世,此处说盛世难等。
5. 被褐怀金玉:语出《老子》,指贫者怀才,此处反衬社会不公。

创作背景

此诗实为东汉赵壹《刺世疾邪赋》结尾附诗,托名汉武帝刘彻《李夫人歌》。创作于东汉桓灵时期(147-189年),当时宦官专权,卖官鬻爵,党锢之祸频发。赵壹作为耿介之士,目睹"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乱象,借古讽今揭露时弊。诗中"女谒掩其视听"暗指宦官干政,"近习秉其威权"讽刺外戚专权,反映了东汉王朝崩溃前的社会危机。

作品赏析

这篇《李夫人歌》以犀利笔锋揭露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开篇通过历史对比,指出德政沦丧的社会现实;中间用"舐痔结驷"等夸张比喻,活画出谄媚者得势、正直者遭殃的荒诞图景;结尾借秦客、鲁生之口,以民谣形式强化批判力度。全篇采用赋体铺陈手法,层层递进,将矛头直指"执政之匪贤",展现作者对黑暗政治的痛心疾首。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的极端对比,凸显出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精神坚守,这种"乘理虽死而非亡"的气节,成为后世士人的精神标杆。

《李夫人歌》营造出压抑而愤懑的意境。通过"佞谄日炽,刚克消亡"的社会病态描写,构建了一个黑白颠倒的荒诞世界。"舐痔结驷"与"正色徒行"的强烈对比,"浑然同惑,孰温孰凉"的迷茫诘问,共同构成极具张力的批判空间。结尾民谣部分以"河清不可俟"的绝望与"此是命矣夫"的叹息,将意境推向悲凉深渊。这种由尖锐讽刺到深沉绝望的情感递进,使全诗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刘彻

生卒: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流派:帝王文学|汉赋

历代评骘

其文刺世疾邪,义正辞严,可谓东汉之《离骚》矣。 范晔《后汉书》
赵元叔抗脏之士,此赋直斥时弊,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刘勰《文心雕龙》
"舐痔结驷"四字,写尽千古谄媚之态,虽庄生不能过也。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东汉末季,士气萎靡,独此赋凛然有正气,后之读史者当于此观世变。 王夫之《读通鉴论》
"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二语,乃中国士人精神之极则,千载之下犹令人肃然。 钱穆《国史大纲》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