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七里 一作:七城)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一弯新月爬上城墙头,清冷月光洒满凉州城。这凉州城纵横七里住着十万户人家,胡人个个都会弹琵琶。琵琶声一起啊,愁肠都要断了,只听得秋风萧瑟,长夜漫漫无尽头。
河西节度使幕府里多是老友,一别已有三五个春秋。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秋草枯黄,人哪能甘心贫贱到老?人生能有几次开怀大笑?今夜有酒有友,定要喝个酩酊大醉才罢休!
1. 凉州:今甘肃武威,唐代河西重镇
2. 胡人:指西域少数民族
3. 花门楼:凉州馆舍中的建筑
4. 三五春:三五年,泛指多年
5. 斗酒:大杯饮酒,唐代常用酒器
此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年),岑参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当时河西节度使幕府设在凉州,聚集了大量文人僚属。诗中'诸判官'即指这些幕府同僚。唐代凉州是丝绸之路咽喉,胡汉杂居,琵琶等胡乐盛行,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岑参将边塞风物与人生感慨熔于一炉,展现了盛唐文人既渴望建功立业,又感慨时光易逝的复杂心态。
这首诗以月夜欢宴为背景,展现盛唐边塞特有的豪迈气象。前四句用顶真手法串联'城头-凉州-琵琶',形成流畅的画面感。'胡人半解弹琵琶'生动体现凉州作为丝绸之路枢纽的异域风情,而'肠堪断'三字陡然转折,暗示繁华背后的乡愁。
后六句转入抒情,'秋草'意象既点明时节,又暗喻人生易老。最后两句'一生大笑能几回'的诘问,将边塞军人及时行乐的豁达推向高潮。全诗在琵琶、秋风、秋草等意象的层层渲染中,完成从欢宴到人生感悟的升华。
此诗最妙在'琵琶一曲肠堪断'七字,胡乐本为欢宴助兴,却惹出无限愁思,乐极生悲的转折极具艺术张力。结尾醉倒的豪放中藏着对生命短暂的清醒认知,正是盛唐边塞诗特有的慷慨苍凉。
岑参善用数字营造气势,'七里十万家'的夸张描写,与'三五春'的模糊表述形成虚实对照。'花门楼前见秋草'看似闲笔,实为全诗情感转折的关键,草枯人老的联想自然引出末句的醉饮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