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梧桐树相伴到老,鸳鸯鸟生死相随。
贞洁女子以殉夫为贵,舍弃生命也该如此。
我的心像古井里的水,永远不起一丝波澜。
1. 梧桐相待老:梧桐树常被用作忠贞象征,传说雌雄同株,同生共死
2. 古井水:比喻心志坚定不为外物所动,后成为经典文学意象
3. 贞女殉夫:反映唐代推崇的极端妇德观念,今人当批判性看待
创作于中唐礼教强化时期,当时朝廷多次旌表殉节烈女。孟郊作为寒门士子,既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因仕途坎坷对压抑人性有深刻体会。此诗可能受其母裴氏守节经历触动,但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普遍道德要求,反映出知识分子在礼教体系中的复杂心态。
全诗以极端化的比喻构建贞烈意象。前两句用植物(梧桐)、动物(鸳鸯)的生死相依铺垫,第三句直接点明'殉夫'主题,最后以'古井水'的经典意象收束。孟郊通过层层递进的比喻,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道德绑架诗意化,'波澜誓不起'五字尤为触目惊心。需注意这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当代阅读应保持批判距离。
诗人创造性地将道德说教转化为诗意表达。'古井水'意象既具画面感——幽深静止的水面倒映着压抑的妇德要求,又含听觉想象——深井无波的寂静恰似被规训的沉默。这种意象经营使说教诗获得意外美感,但也暴露出封建礼教对个体生命的漠视。全诗犹如一具精致的道德枷锁,在艺术性与伦理观的矛盾中展现唐代女性生存困境。
其诗如古鼎彝,虽斑驳陆离而自具沉雄之气,此作尤见其骨鲠东野诗多苦语,此篇独以贞烈为苦,井水之喻遂成千古绝唱读之凛然若有霜气,然细味之,乃觉其说教意味太重以物喻人,层层剥笋,末句如投石入古井,回响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