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陈与义 宋代

原文鉴读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白话今译

高声吟诵着楚辞度过端午,漂泊天涯总觉得时节匆匆。那石榴花再红艳,也比不上当年歌舞时的红裙。没人懂得我此刻心情,歌声停歇时,只有满帘悲风。

世间万事都压在这衰老的身躯上,只有墙东的蜀葵兀自含笑。杯中酒的深浅还和去年一样。且把酒洒向桥下流水,但愿今夜能流到湘江之中。

注疏集解

1. 楚词:指屈原的《楚辞》,暗含对屈原的追思
2. 戎葵:即蜀葵,端午前后开花
3. 湘中:指屈原投江的汨罗江所在流域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1135年(绍兴五年)端午,时值宋室南渡后的战乱年代。陈与义因反对秦桧议和遭贬,辗转于湖南、广东等地。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触发了词人对自身处境的联想。当时金兵不断南侵,大量文人流离失所,这种集体性的漂泊体验与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遭遇产生强烈共鸣。词中'天涯''戎葵''湘中'等意象,均折射出南宋初年特定历史环境下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

作品赏析

这首《临江仙》是陈与义南渡后的代表作,以端午为切入点,将个人身世与家国情怀熔于一炉。上阕通过'榴花不似舞裙红'的今昔对比,暗含对汴京繁华的追忆;'满帘风'的意象既写实又象征,暗示时代动荡。下阕'万事一身伤老矣'直抒胸臆,而'戎葵凝笑'的拟人手法,反衬出词人的孤寂。结尾'试浇桥下水'的举动,既是对屈原的遥祭,也暗喻自己如屈原般忠而被谤的处境。

全词在时空交错中展开:时间上串联去年与今夕,空间上勾连天涯与湘中。陈与义善用对比手法,'榴花'与'舞裙'、'酒杯'与'去年'、'桥下'与'湘中'等多组意象形成张力,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深沉情感。

这首词营造出双重意境:表层是端午怀古的节令画面,深层则是乱世文人的精神图腾。'高咏楚词'开篇便确立悲怆基调,将个人命运与屈原的悲剧命运相叠合。'榴花不似舞裙红'通过色彩记忆构建出虚实相生的美学空间,昔日的朱红舞裙已成为再也回不去的符号。结尾的'浇酒湘中'看似是仪式性的祭奠,实则是将汨罗江作为精神归宿的隐喻,在水的意象中完成对生命漂泊的终极叩问。

全词最动人处在于克制中的汹涌——没有痛哭流涕的宣泄,却在'酒杯深浅去年同'的平淡叙述里,藏着惊心动魄的时代伤痛。墙东凝笑的戎葵,恰似命运对落魄文人露出的一抹冷笑。

陈与义

字:去非

号:简斋

生卒:1090年-1138年

流派:江西诗派(后期突破流派局限自创‘简斋体’)

历代评骘

其词清婉奇丽,高出人表,读之令人神观飞越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
去国离乡之感,黍离麦秀之悲,隐然言外 黄昇 《花庵词选》
简斋词格,超绝时流,其高处有摩诘之冲淡 杨慎 《词品》
南渡后词人能具故国故君之思者,唯陈去非为最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楚骚遗响,于简斋集中时时遇之 况周颐 《蕙风词话》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