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宋代

原文鉴读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余 一作:馀)

白话今译

晚上在东坡喝得迷迷糊糊,醒了又醉,跌跌撞撞回家时大概已是三更天。家中小童早睡得鼾声如雷,任我怎么敲门都没反应,只好拄着拐杖站在江边,听着江水哗哗流淌。

这身子啊,总像不是自己的。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些世俗纠缠?夜深了,风停了,江面平得像绉纱。真想驾一叶小舟就此消失,把剩下的日子都托付给江河湖海。

注疏集解

1. 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躬耕之地,后成为其号
2. 营营:指为名利奔忙的状态
3. 縠纹:绉纱般的细纹,形容平静江面
4. 此身非我有:化用《庄子·知北游》典故,表达身不由己的感慨

创作背景

1082年秋,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三年。他在城东垦荒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此词写于某次夜饮归来,当时他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为戴罪之身不得签书公事。政治上的失意反而催生出其创作高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名篇皆作于此时。

临皋亭是长江边的驿亭,苏轼常在此观江沉思。词中"小舟从此逝"的传说曾引发当地官员恐慌,以为罪官逃亡,侧面反映其处境之微妙。

作品赏析

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以一次夜饮醉归的日常片段,展现其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上阕用"醒复醉""鼻息雷鸣"等生活化描写,营造出诙谐又孤独的夜归场景。下阕突然转入哲学思考,"长恨此身非我有"道尽宦海浮沉的无奈,而"小舟从此逝"的想象,则把庄子式的逍遥精神具象为江海扁舟的画面。全词在生活琐事与宇宙人生的思考间自由切换,最后以开阔江景收束,体现苏轼特有的旷达。

最妙的是"倚杖听江声"到"江海寄余生"的意象衔接——此刻耳边的江水声,自然延伸为人生归宿的象征。这种由实入虚的笔法,正是苏轼将日常生活诗化的典型表现。

月夜江声中的一次精神突围。词人从敲门不应的生活窘境,突然跃入"江海寄余生"的生命遐想,在琐碎现实与浩瀚宇宙间架起诗意桥梁。"夜阑风静縠纹平"七字,既是眼前景,更是心中境——当外在风波止息时,内心才能真正照见自由的倒影。

全词以醉眼观世,却以醒眼看心。那叶想象中的小舟,载着中国文人千年来的精神理想:在政治失意时,永远保有退守江湖的潇洒姿态。

诗神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生卒: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流派:豪放词派|文人画派|蜀学学派

历代评骘

此词前半阕叙事真朴,如话家常;后半阕议论旷达,直指本心。一实一虚之间,见出东坡胸次。
王国维 《人间词话》
"长恨此身非我有"七字,道尽古今宦游人多少心事,而"江海寄余生"五字,又开解多少困顿心灵。
钱钟书 《宋词选注》
东坡在黄州词,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此阕尤见其真。
夏承焘 《唐宋词欣赏》
末句非逃世语,乃醒世语。当风波险恶时,偏写得风平浪静,此老胸中自有定力。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
全词如江水流淌,自然成文。"倚杖听江声"与"江海寄余生"首尾呼应,似断实连,最见章法妙处。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