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唝曲六首·其三》

刘采春 唐代

原文鉴读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借问东园柳,枯来得几年。
自无枝叶分,莫恐太阳偏。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昨日北风寒,牵船浦里安。
潮来打缆断,摇橹始知难。▲

白话今译

《啰唝曲六首·其三》白话译文: 我不喜欢秦淮河的水,更讨厌江上的船。 它们载走了我的丈夫,一年又一年不见归还。 试问东园的柳树,枯死已有多少年? 既然本就没有枝叶的缘分,就别怪太阳偏心不照看。 千万别嫁作商人妇,金钗只能当占卜的铜钱。 天天在江口张望,多少次错认别人的归船。 当年离别的时候,只说去桐庐暂住。 如今桐庐不见人,却收到广州的来信。 昨天总比今天好,今年比去年更衰老。 黄河水清或许有日,白发变黑却永无可能。 昨日北风刺骨寒,把船拴在浦里求平安。 潮水冲断缆绳时,摇橹才知行船难。

注疏集解

1. 秦淮水:南京秦淮河,代指离别之地
2. 卜钱:古代用铜钱占卜,此处指商人妇用首饰当占卜工具
3. 桐庐:今浙江桐庐县,唐代商业中转站
4. 黄河清:古谚'黄河清,圣人出',喻极难实现之事
5. 浦里:江河支流的小港湾

创作背景

创作于中唐商业繁荣时期,当时'商人重利轻别离'成为社会现象。刘采春作为女伶诗人,长期接触商妇群体,其《啰唝曲》系列反映唐代商业经济发展对家庭结构的冲击。组诗可能改编自江淮民间歌谣,'啰唝'即'来啰去啰'的和声,保留了口传文学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涉及南京、桐庐、广州三地,恰是唐代东南商路的重要节点,体现商业活动范围之广。

作品赏析

这组诗以商人妇口吻,用六个生活片段展现唐代商妇的生存困境。首段直抒胸臆,'不喜''生憎'的强烈情感与'经岁又经年'的漫长等待形成张力。第二段以枯柳自喻,'太阳偏'暗指命运不公。第三段'金钗当卜钱'的细节,生动表现商妇的精神寄托方式。时空转换中,从桐庐到广州的书信,暗示商人行踪不定。'黄河清有日'的反衬,强化了青春不再的绝望。末段以断缆行船喻婚姻危机,北风潮水象征生活磨难。

诗人采用民间歌谣的复沓手法,通过'昨日''今年'等时间词的反复,构建出循环往复的等待困境。口语化的表达与精巧的意象结合,如'金钗'与'卜钱'的并置,既保留乐府诗的质朴,又具有文人诗的凝练。

这组诗创造了'商妇望归'的经典意境。秦淮水、江船、柳树等意象构成江南水乡背景,而'广州书''卜钱'等细节则带出唐代商业社会的时代特征。诗人通过空间上的'水-船-岸'三重结构,与时间上的'昨日-今年-经年'三重维度,构建出立体化的等待场景。其中'错认几人船'的戏剧性画面,将期盼与失望的反复循环可视化,与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异曲同工。'黄河清'与'白发黑'的对比,则把个人悲剧上升为时代隐喻。

刘采春

生卒:约785年-约825年

流派:民间乐府诗派

历代评骘

其词若嗔若怨,妙在含吐不露,得古乐府神髓
胡应麟 诗薮
写商妇情态,朴处见巧,直处含婉
沈德潜 唐诗别裁
'金钗当卜钱'五字,写尽闺中痴态,较'卜金钱'更觉生动
贺裳 载酒园诗话
六首皆淡语深情,'错认几人船'尤刺人心目
黄周星 唐诗快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