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凭高且一望,目极不能舍。东北指青门,西南见白社。
轸轸河梁上,纷纷渭桥下。争利亦争名,驱车复驱马。
宁访蓬蒿人,谁怜寂寞者。
凭高且一望,目极不能舍。东北指青门,西南见白社。
轸轸河梁上,纷纷渭桥下。争利亦争名,驱车复驱马。
宁访蓬蒿人,谁怜寂寞者。
青门:汉代长安城东南门,因门色青而得名,此处借指繁华之地。
白社:古代隐士聚居处,借指清贫之地。
轸轸:车马众多貌。
蓬蒿人:隐居草野之人。
本诗作于南朝梁代,时值门阀政治鼎盛期。王僧孺出身寒门,虽官至御史中丞却始终被士族排斥。诗中'青门''白社'的方位描写实暗指建康城格局,'渭桥'意象则移植北方场景,反映南朝文人对洛阳旧都的想象性建构。这种空间错位映射了寒士在门阀制度下的身份焦虑。
王僧孺以登高视角勾勒六朝名利场,前四句通过'青门''白社'的空间对照暗喻世俗与隐逸的二元对立。中四句用'轸轸''纷纷'的叠词强化车马喧嚣的视觉冲击,'驱车复驱马'的重复句式凸显世人奔忙的荒诞循环。末二句突然转向抒情主体,'宁访''谁怜'的反问将诗人的孤独感推向高潮,与前面喧闹场景形成强烈反差。
全诗运用俯视性观察视角,类似现代电影的广角镜头:先展示宏观社会图景,再聚焦个体生存状态。'争利亦争名'五字直指人性本质,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形成互文,体现南朝文人特有的冷峻观察力。
诗人营造出'登高-俯瞰-沉思'的三重意境结构。落日余晖中的登高行为本身即具象征性,暗示对尘世的抽离审视。渭桥车马与蓬蒿人的意象碰撞,构成物质追求与精神家园的永恒命题。最妙在'目极不能舍'的细节——诗人批判世俗却仍被其吸引,这种矛盾心理使诗歌超越简单说教,成为具有现代性的存在主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