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 · 题岳阳楼》

张舜民 宋代

原文鉴读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白话今译

枯黄的树叶从君山飘落,湖面与天空连成一片苍茫。歌女斟满酒杯却收起笑容——我不是西出阳关的游子,别唱那离别的《阳关三叠》。

醉醺醺地扶着高楼栏杆,天色淡远云朵悠闲。这条贬谪之路有几人能活着回还?回头望见夕阳染红的天际,那里该是我朝思暮想的长安。

注疏集解

1. 君山:洞庭湖中小岛
2. 渭城西去客:化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典故
3. 阳关:指离别曲《阳关三叠》
4. 危栏:高楼栏杆
5. 长安:此处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创作背景

北宋元丰六年(1083),张舜民因作诗讥讽新法被贬监郴州酒税。此词作于南行途经岳阳楼时。北宋党争激烈,文人贬谪成常态,岳阳楼作为'迁客骚人'必经之地,见证了无数政治失意者的慨叹。张舜民在此既抒个人沉浮,也暗含对朝廷的复杂情感。

作品赏析

这首词作于张舜民贬谪郴州途经岳阳时。上阕以落叶、空水构建苍茫意境,歌女'敛芳颜'的细节暗示词人特殊身份。'不是渭城西去客'的反用典故,凸显贬谪者的悲凉。下阕'何人此路得生还'的诘问如惊雷,结尾'夕阳红尽处'的遥望,将政治失意与家国眷恋熔铸成壮阔画面。全词沉郁顿挫,在洞庭壮景中注入深沉的生命体验。

词人选取'木叶''空水''夕阳'等意象构建时空纵深,'醉袖抚栏'的微醺姿态与'天淡云闲'的宏大背景形成张力。最妙处在虚实转换——眼前洞庭秋色是实,'应是长安'的想象是虚,这种空间跳跃将贬谪之痛升华为对政治理想的执着守望,与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岳阳楼精神形成隔空对话。

张舜民

字:芸叟

号:浮休居士

生卒:约1034年—约1100年

流派:豪放派与写实主义结合,承袭杜甫、白居易传统

历代评骘

其词气格高远,不在元献、六一之下,特以仕宦不达,故声名稍晦耳
冯煦 《蒿庵论词》
末二句结得悲壮,正是词人忠爱缠绵处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回首长安,眷眷不忘君国,视张孝祥'玉鉴琼田'之咏,别是一般怀抱
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翻案语极沉痛
俞陛云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