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岳飞 宋代

原文鉴读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壮志 一作:壮士;山缺 一作:山阙) ▲

白话今译

气得头发竖起顶起帽子,站在栏杆边,骤雨刚停。抬头望天,忍不住放声长啸,胸中豪情如火燃烧。三十年功名像尘土般微不足道,八千里征程唯有云月相伴。别虚度光阴,等少年白头时,只能空自悔恨!

靖康年的奇耻大辱还未洗雪。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平息!我要驾着战车,连贺兰山也要踏平。壮志昂扬时恨不得吃敌人的肉,谈笑间渴了就喝敌人的血。等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皇帝报功!

注疏集解

1. 怒发冲冠:形容极度愤怒,头发竖起把帽子都顶起来
2. 潇潇:形容雨声
3. 三十功名:岳飞当时约三十岁,指自己建立的功业
4. 贺兰山:此处借指金国腹地
5. 朝天阙:指朝见皇帝,天阙指皇宫

创作背景

此词约作于1136年岳飞第二次北伐期间。当时南宋偏安一隅,金国占据中原已十年。1127年的'靖康之变'中,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这对宋朝臣民造成巨大心理创伤。岳飞作为主战派将领,亲历家国剧变,其部队'岳家军'是当时少数能正面抗击金军的武装力量。词中反映的不仅是个人情绪,更是整个民族的集体创伤记忆,这也是该词能引发历代共鸣的根本原因。

作品赏析

这首词以雷霆万钧之势开篇,'怒发冲冠'四字如火山喷发,将岳飞内心积压的国仇家恨倾泻而出。上阕通过'潇潇雨歇''仰天长啸'等意象,构建出壮士凭栏的悲壮场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自我否定与'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艰辛历程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其超越个人荣辱的崇高境界。

下阕'靖康耻'三字如血泪迸溅,'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的极端想象,将民族仇恨推向巅峰。结尾'朝天阙'的庄严承诺,使全词在暴风骤雨般的情绪宣泄后,回归到精忠报国的理性高度。整首词如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堪称宋代豪放词的巅峰之作。

《满江红》构建了一个由暴雨、长啸、战车、血肉组成的壮烈意象群。开篇的骤雨初歇暗示时代背景,栏杆独倚的剪影凝固了历史瞬间。'云和月'的意象既写征途艰辛,又暗喻高洁品格。下阕'贺兰山缺'的想象突破地理限制,使复仇意志获得空间上的无限延伸。全词在'怒发冲冠'的爆发与'朝天阙'的收敛间形成完美闭环,展现了中国传统士人'外王内圣'的精神结构。

岳飞

字:鹏举

生卒: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

流派: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词坛双璧’

历代评骘

此词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虽词藻非极工,然忠义之气,溢于言表,自足传世。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岳忠武《满江红》词,激昂慷慨,自具真气,非后人所能伪托。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
武穆此词,当以铜琵琶、铁绰板唱之,乃称其雄壮。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英雄语、烈士肝肠,字字化为虹霓,非胸中有十万甲兵不能道。 刘体仁《七颂堂词绎》
每诵'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句,未尝不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黄苏《蓼园词评》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