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峰碧》

无名氏 宋代

原文鉴读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白话今译

译文: 紧锁的眉头如同碧峰,纤纤玉手仍紧紧相握。整日相对仍觉不够,怎忍心让鸳鸯分离! 黄昏投宿在村野驿站,风雨声中愁绪整夜难消。窗外的芭蕉和窗里的人,雨滴分明打在叶上,也滴在心头。

注疏集解

注释: 1. 眉峰碧:形容眉头紧皱如碧色山峰 2. 镇日:整日 3. 鸳鸯只:鸳鸯分离,喻爱人分别 4. 薄暮:傍晚 5. 通夕:整夜

创作背景

该词作者佚名,从内容和风格判断应作于宋代。宋代是词体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类描写离情别绪的婉约词作颇为盛行。词中'村驿'的描写反映了宋代驿站制度的完善,而'芭蕉'意象的运用也符合宋词善用植物寓情的创作特点。

该词可能创作于文人仕途漂泊期间,或是歌妓送别情人之作。宋代官员频繁调任,商人四处行商,加之歌妓文化盛行,使得离别成为常见创作主题。词中情感真挚动人,应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艺术提炼。

作品赏析

这首《眉峰碧》以细腻笔触描绘离愁别绪。上阕通过'蹙破眉峰''纤手重执'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恋人分别时的不舍。'镇日相看未足时'道出情深难舍,'鸳鸯只'的比喻更强化分离之痛。

下阕转入旅途场景,'薄暮''风雨'营造孤寂氛围。末句'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堪称绝妙,将雨打芭蕉的声响与心中滴血的痛感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

全词意境凄美动人,以'眉峰碧'起笔,以'心头滴'收尾,形成完整的情感闭环。作者巧妙运用视觉('眉峰碧')、触觉('纤手重执')、听觉('风雨''叶上滴')的多重感官描写,使离愁具象可感。'芭蕉'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既点明季节(夏季多雨),又暗合'雨打芭蕉'的传统愁绪意象。

词中时空转换自然流畅,从白日的缠绵惜别,到暮宿驿站的孤枕难眠,完整展现了离别全过程。最后将外在景物与内心感受合二为一,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高度。

无名氏

流派:民间诗派|乐府传统

历代评骘

此词结句绝妙,将雨声与心声打成一片,真所谓'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者也。王士禛 《花草蒙拾》
'窗外芭蕉窗里人'七字,便抵得许多离别苦语。沈际飞 《草堂诗余正集》
无名氏此作,不啻柳七郎'杨柳岸晓风残月'之亚匹也。李攀龙 《草堂诗余隽》
末句从李义山'留得枯荷听雨声'化出,而情致过之。周济 《宋四家词选》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