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天种下一粒谷种,秋天能收获万颗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一块闲置的田地,可辛勤耕种的农夫还是会饿死。
正午烈日下弯腰锄地,汗珠滴进禾苗下的泥土。
有谁知道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凝结着农人的血汗?
1. 粟:小米,泛指粮食作物
2. 四海:指全天下
3. 闲田:荒废不种的田地
4. 锄禾:给禾苗松土除草
5. 日当午:正午太阳最烈的时候
李绅作此诗时正值唐宪宗元和年间,虽处元和中兴时期,但土地兼并严重,"两税法"推行后农民负担加重。诗人早年贫苦,曾任校书郎等职,对底层疾苦有深刻观察。组诗原有三首,现存两首,本为《古风二首》的第二首,后因选本传播独立成篇。中唐新乐府运动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此诗正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典范之作。
这首组诗以白描手法展现农耕社会的残酷现实。前四句通过"一粒粟"与"万颗子"的强烈对比,揭示粮食生产的艰辛与分配的不公。后四句用特写镜头刻画农夫劳作场景,"汗滴禾下土"的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末句反问振聋发聩。全诗语言质朴却力透纸背,在二十字间完成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既有对劳动价值的礼赞,更有对剥削制度的控诉。
艺术上采用民歌式的复沓结构,前四句以数字对比形成张力,后四句通过场景代入引发共情。"粒粒皆辛苦"五字已成千古名句,其凝练程度与思想深度堪称唐诗讽喻诗的典范。
诗歌营造出烈日灼烤下的农耕图景:广袤田畴与佝偻身影构成空间张力,汗珠坠土的声响强化了时间凝滞感。"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悖论式意境,在丰收表象下埋藏着令人窒息的生存困境。尾联将禾下土与盘中餐并置,完成从土地到餐桌的意象闭环,使读者在饮食日常中照见生命重量。
这种意境建构具有双重性:表层是辛劳与收获的因果关系,深层是劳动价值与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诗人用最朴素的农耕意象,撬动了最深刻的人道主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