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 雁丘词》

元好问 元代

原文鉴读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问世间 一作:恨人间/问人间)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自啼 一作:暗啼)▲

白话今译

那年我去并州赶考,路上遇到个捕雁人说:'今早抓到只大雁,杀了。另一只挣脱网的雁哀鸣不肯离开,最后撞地自尽了。'我就买下这对雁,葬在汾河边,堆石头做标记,取名'雁丘'。同行人都写了诗,我也作了《雁丘词》。现在把旧作修改成词牌格式。 试问人间,爱情究竟是什么?竟让人以生死相托?这对雁儿天南地北比翼飞,经历过多少寒冬酷暑。有团聚的欢愉,有别离的苦楚,其中痴情更胜人间儿女。那孤雁定在说:'看这万里云层,千山暮雪,形单影只我能去哪?' 当年汉武帝横渡汾河的盛况早已消逝,只剩荒烟蔓草。招魂的楚歌也唤不回逝者,山鬼在风雨中哀鸣。连苍天都嫉妒这份深情,不信请看——寻常莺燕死后化作黄土,而这对雁儿的故事将流传千古。等着后世文人带着酒来,在雁丘前放声吟咏。

注疏集解

1. 乙丑岁: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 2. 宫商:指诗词格律 3. 横汾路:汉武帝《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典故 4. 招魂楚些:《楚辞·招魂》句尾多用'些'字 5. 山鬼:《楚辞·九歌》中山神,此处喻孤雁

创作背景

1205年,16岁的元好问赴并州应试途中亲历此事。当时金王朝已显衰象,文人普遍存在幻灭感。雁殉情的故事恰好触发了青年才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晚年重改此作时,正值蒙古灭金之际,或许在战乱中更觉真情可贵。

词中'横汾路'的典故暗含深意:汉武帝当年在此作《秋风辞》感叹'欢乐极兮哀情多',与词人目睹的盛衰之变形成互文。这种将个人感遇与历史兴亡相结合的写法,成为元好问词作的典型特征。

作品赏析

这首词以'情'字贯穿全篇,开篇惊天一问直击灵魂。元好问通过双雁殉情的故事,将动物情感提升到人类爱情的高度。上阕用'天南地北''万里层云'等壮阔意象衬托微小生命,下阕以历史沧桑反衬永恒真情。最妙处在于将自然现象(雁殉情)与人文典故(横汾路、楚辞)熔铸一体,形成多层意境。

艺术手法上采用对比手法:双飞与只影、当年箫鼓与今日荒烟、莺燕黄土与雁丘长存。结尾'狂歌痛饮'的想象,使悲情故事升华为可供后世凭吊的文化符号,体现了金元之际文人特有的苍凉雄浑。

全词构建出三重意境空间:首先是具象的雁丘实景,汾水畔的乱石堆;其次是历史时空,汉武帝的箫鼓与楚辞招魂交织;最终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图腾。元好问以词代碑,用文字为禽鸟立传,这种'以微见著'的写法突破了传统咏物词的格局。

最动人的是词中呈现的生命悖论:大雁的殉情看似脆弱,其精神力量却穿透时空。'天也妒'三字石破天惊,将自然现象人格化,暗示真情足以撼动天地法则。这种对'至情'的礼赞,与汤显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哲学观遥相呼应。

元好问

字:裕之

号:遗山

生卒:1190年-1257年

流派:河汾诗派

历代评骘

此词妙在将禽鸟之事写得恁般郑重,直与屈子《山鬼》、李贺《秋来》同一机杼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天也妒'三字,夺天地造化之功,非深于情者不能道
况周颐 《蕙风词话》
北人故多感慨,然如《雁丘》之沉郁苍凉,实开后来元曲先声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十六岁少年作此等语,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之兆已见
钱钟书 《谈艺录》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