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
牡丹花开得妖艳动人,迷乱了人们的心智,整个国家都为之疯狂,不惜挥霍金钱追捧。哪里比得上东园的桃树和李树,默默结果成荫,不声不响却自有其价值。
1. 妖艳:指牡丹花艳丽到近乎妖媚的程度
2. 一国如狂:形容全社会对牡丹的痴迷
3. 曷若:何如,哪里比得上
4. 东园:泛指普通园圃,与富贵场所相对
5. 自成阴:指桃李结果后自然形成树荫,比喻实用价值
唐代中期,赏牡丹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据《唐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一株名品牡丹价格甚至高达数万钱。王睿生活在这个浮华时代,以诗人的敏锐捕捉到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精神危机。
此诗应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加剧,权贵阶层穷奢极欲。诗人通过咏物诗的形式,表达了对这种社会风气的批判,体现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王睿这首《牡丹》以犀利笔触揭露了唐代社会的奢靡之风。前两句直指牡丹引发的疯狂追捧现象,用'妖艳乱人心'的拟人化描写,暗示这种审美倾向的扭曲性。'不惜金'三字更是辛辣讽刺了权贵阶层的挥霍无度。
后两句笔锋一转,以东园桃李作对比。'果成无语自成阴'以平淡语言勾勒出桃李的实用价值,与牡丹的华而不实形成强烈反差。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生活态度的赞美。
全诗仅28字,却完成了从现象描述到价值判断的完整思考过程,体现了唐诗'微言大义'的艺术特色。
《牡丹》的意境构建在两种植物的鲜明对比上:一边是备受追捧的牡丹,象征浮华虚荣;一边是被忽视的桃李,代表朴实价值。这种对比不仅存在于植物特性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诗人以冷静客观的视角观察社会现象,却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无语自成阴'的桃李意象,暗示真正的价值不需要喧嚣的追捧,这种意境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歌最终形成的意境是一种超然的批判精神,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又保持着对朴素价值的坚守,在唐代咏物诗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