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记题词》

汤显祖 明代

原文鉴读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白话今译

天下女子中痴情的,哪有比得上杜丽娘的呢!梦见心上人就相思成疾,病到临死前还亲手画下梦中人的画像流传后世。死后三年,竟能在冥冥中找到梦中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的,才算是真正至情之人啊。情不知从何而起,却一往而深。活人可以为之死,死人也能为之重生。若活着不能为情而死,死后不能因情复生,都算不得极致的情爱。梦中的情缘,未必不是真实,天下难道缺少梦中相恋的人吗?非要等正式婚配才算夫妻,等到辞官归隐才敢亲密,这都是拘泥于形式的浅见。

关于杜太守的故事,类似晋代李仲文、冯孝将的儿女传奇。我稍作改编写成戏剧。至于杜太守拷问柳梦梅的情节,也像汉代睢阳王审问谈生的典故。

唉,人间之事,往往超出常理能解释的范围。若非通达之人,总爱用常理来苛责。但如果说理法上绝无可能,又怎知情感上未必不能实现呢?

注疏集解

1. 杜丽娘:《牡丹亭》女主角,因梦生情,因情而死,又因情复生
2. 手画形容:指杜丽娘临终前自画肖像
3. 溟莫:幽冥世界
4. 荐枕成亲:通过正式婚配结为夫妻
5. 李仲文/冯孝将:晋代传说中子女死而复生的典故
6. 睢阳王收考谈生:汉代志怪故事,与《牡丹亭》中拷问情节相似

创作背景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辞官归乡后创作《牡丹亭》,这篇题词实为全书思想总纲。当时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心学兴起带来思想解放。汤显祖师从泰州学派罗汝芳,深受左派王学影响,提出"至情论"对抗理学桎梏。

题词中提及的李仲文、冯孝将故事出自《搜神后记》,睢阳王典故源自《列异传》,可见作者对志怪传统的继承。该剧取材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但汤显祖将普通还魂故事升华为情学宣言,反映晚明市民阶层对个性解放的渴望。

作品赏析

这篇题词堪称明代浪漫主义宣言,汤显祖以炽烈笔触讴歌了超越生死的至情。开篇用反诘句突显杜丽娘的千古痴情,"梦-病-死-生"的递进式叙述构建起戏剧张力。"情不知所起"四句已成经典,揭示情感超越理性的本质特征。文中三次用"必"与"安知"形成辩驳,批判程朱理学对人性的束缚。

艺术上采用夹叙夹议手法,先以文学形象震撼人心,再引经据典佐证,最后升华哲理思考。"梦中之情何必非真"的诘问,打破现实与虚幻的界限,体现汤显祖"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观。结尾的理欲之辩,实为对当时封建礼教的公开挑战。

汤显祖构建了一个"情可通幽"的奇幻意境。幽冥与阳世在此消弭界限,画像成为穿越生死的信物,梦境化作情感的真实载体。这种意境突破物理时空,在"情至"的统摄下形成诗意的逻辑自洽。死亡不是终结而是情爱的试炼场,三年朽骨遇到真情仍可回春,这种夸张想象背后是对生命热力的极度张扬。

意境营造上采用虚实相生手法:杜丽娘画像似虚却实,柳梦梅其人似实却虚;杜太守的严苛现实与女儿的超现实经历形成尖锐对比。最终"情"战胜"理"的结局,在晚明压抑的社会背景下开辟出绚烂的精神桃花源。

汤显祖

字:义仍

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生卒: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

流派:临川派

历代评骘

独汤临川最称当行本色,以《花间》《兰畹》之笔,写屈子《离骚》之旨,遂成古今绝唱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其妙在神情之际,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王骥德 《曲律》
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此非深于情者不能道
陈继儒 《批点牡丹亭》
汤义仍《牡丹亭》一出,几令《西厢》减价,其婉丽精切,自在天性
吕天成 《曲品》
言情之书,以《牡丹亭》为最,真堪千古
李渔 《闲情偶寄》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