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

吕岩 唐代

原文鉴读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白话今译

绿草如茵铺展在辽阔的原野上,绵延六七里地。晚风中,牧童吹着短笛,断断续续传来三四声悠扬的曲调。黄昏时分,他回到家吃饱了饭,连蓑衣都懒得脱下,就躺在月光下睡着了。

注疏集解

横野:广阔的原野 | 笛弄:吹笛嬉戏 |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的雨衣,此处象征田园生活 | 卧月明:在月光下躺卧,体现闲适心境

创作背景

吕岩(798-?),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著名道士,被后世尊为'吕祖'。此诗应作于其修道期间,当时文人普遍存在'厌宦游,慕田园'的思想倾向。安史之乱后,许多士人追求隐逸生活,牧童形象成为寄托这种情怀的常见意象。诗中看似写实的手法,实则蕴含道家'见素抱朴'的深层追求。

作品赏析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牧童的日常生活:首句用'草铺横野'展现草原的辽阔,'六七里'以模糊数字强化空间感;第二句'笛弄晚风'将笛声与晚风拟人化,'三四声'的断续更显乡野情趣。后两句通过'饱饭''不脱蓑衣'等细节,生动刻画了牧童的慵懒与自在,末句'卧月明'三个字如画龙点睛,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推向高潮。

诗人吕岩(吕洞宾)作为道教代表人物,在此诗中寄寓了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堪称唐代田园诗的典范之作。

这首诗构建了三重意境之美:一是视觉上的'草野-黄昏-明月'空间层次,二是听觉上的笛声与晚风的自然交响,三是触觉上蓑衣与月光的质感对比。三种感官体验共同编织出天人合一的诗意画卷。牧童形象既是具体的乡村儿童,又是超脱世俗的精神符号,月光下的卧姿暗喻'道法自然'的哲学境界。

吕岩

历代评骘

纯阳此作,字字现成,不烦拟议,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方回 《瀛奎律髓》
后二句有羲皇上人之趣,较'短笛无腔信口吹'更进一境 沈德潜 《唐诗别裁》
蓑衣卧月四字,可抵一幅李迪《风雨牧归图》 王士禛 《渔洋诗话》
吕祖诗多仙家语,此独作田家语,然'不脱蓑衣'正见其真率处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