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李珣 宋代

原文鉴读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
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兰桡举,水文开,竞携藤笼采莲来。回塘深处遥相见,
邀同宴,渌酒一卮红上面。
归路近,扣舷歌,采真珠处水风多。曲岸小桥山月过,
烟深锁,豆蔻花垂千万朵。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带香游女偎伴笑,
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倾绿蚁,泛红螺,闲邀女伴簇笙歌。避暑信船轻浪里,
闲游戏,夹岸荔支红蘸水。
云带雨,浪迎风,钓翁回棹碧湾中。春酒香熟鲈鱼美,
谁同醉?缆却扁舟篷底睡。
沙月静,水烟轻,芰荷香里夜船行。绿鬟红脸谁家女,
遥相顾,缓唱棹歌极浦去。
渔市散,渡船稀,越南云树望中微。行客待潮天欲暮,
送春浦,愁听猩猩啼瘴雨。
拢云髻,背犀梳,焦红衫映绿罗裾。越王台下春风暖,
花盈岸,游赏每邀邻女伴。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暗里回眸深属意,
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携笼去,采菱归,碧波风起雨霏霏。趁岸小船齐棹急,
罗衣湿,出向桄榔树下立。
云髻重,葛衣轻,见人微笑亦多情。拾翠采珠能几许,
来还去,争及村居织机女。
登画舸,泛清波,采莲时唱采莲歌。拦棹声齐罗袖敛,
池光飐,惊起沙鸥八九点。
双髻坠,小眉弯,笑随女伴下春山。玉纤遥指花深处,
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
红豆蔻,紫玫瑰,谢娘家接越王台。一曲乡歌齐抚掌,
堪游赏,酒酌螺杯流水上。
山果熟,水花香,家家风景有池塘。木兰舟上珠帘卷,
歌声远,椰子酒倾鹦鹉盏。
新月上,远烟开,惯随潮水采珠来。棹穿花过归溪口,
酤春酒,小艇缆牵垂岸柳。 ▲

白话今译

《南乡子》译文: 1. 烟雾弥漫,细雨凄凉,岸边花儿凋零鹧鸪啼叫。远方来客乘着小舟靠近荒野渡口,思乡之时,潮水退去春色已暮。 2. 举起船桨,水面波纹散开,大家争相带着藤篮采莲归来。在池塘深处远远相见,邀请共饮,一杯淡酒脸上泛起红晕。 3. 归途渐近,敲击船舷歌唱,采珍珠的地方风浪颇多。弯曲的岸边小桥山月掠过,烟雾深锁,豆蔻花垂挂千万朵。 4. 乘着彩船,穿过莲塘,船歌惊醒了熟睡的鸳鸯。带着香气的游女依偎同伴欢笑,争相展现窈窕,竞相折下荷叶遮挡夕阳。 5. 倒出绿酒,漂浮红螺,闲来邀请女伴一起奏乐歌唱。避暑时随船轻浪中,悠闲游戏,两岸荔枝红艳蘸水。 6. 云带雨,浪迎风,钓鱼老翁划船回到碧绿湾中。春酒香醇鲈鱼鲜美,与谁同醉?系好小舟在篷底安睡。 7. 沙上月色静谧,水面轻烟缭绕,菱荷香气里夜船前行。绿鬓红颜是谁家女子,远远相望,缓缓唱着船歌向远方驶去。 8. 渔市散去,渡船稀少,越南的云树在视野中渐微。行客等待潮汐天色将晚,送别春江,愁听猩猩在瘴雨中啼叫。 9. 挽起云髻,背着犀梳,焦红衣衫映衬绿罗裙。越王台下春风和暖,花开满岸,游玩时常邀请邻家女伴。 10. 相见之时,傍晚晴空,刺桐花下越台前。暗中回眸深情注视,遗落双翠,骑着象背悄悄过水。 11. 提着篮子去,采菱归来,碧波上风起雨霏霏。靠岸小船齐划急促,罗衣湿透,站在桄榔树下。 12. 云髻沉重,葛衣轻盈,见人微笑也多情。拾翠采珠能有多少,来来去去,怎比得上村中织布女子。 13. 登上画船,泛舟清波,采莲时唱着采莲歌。拦船声齐罗袖收拢,池光闪烁,惊起八九只沙鸥。 14. 双髻垂下,小眉弯弯,笑着随女伴下山。玉手遥指花丛深处,争相回顾,孔雀双双迎着日光起舞。 15. 红豆蔻,紫玫瑰,谢娘家紧邻越王台。一曲乡歌齐拍掌,值得游赏,螺杯斟酒流水上。 16. 山果成熟,水花芬芳,家家风景都有池塘。木兰舟上珠帘卷起,歌声远去,椰子酒倒入鹦鹉杯。 17. 新月升起,远烟散开,习惯随潮水采珠归来。船穿过花丛回到溪口,买来春酒,小艇系在垂岸柳树下。

注疏集解

注释: 1. 鹧鸪啼:鹧鸪鸟的叫声,常象征离愁。 2. 兰桡:木兰做的船桨,泛指精美的船桨。 3. 渌酒:清澈的酒。 4. 鲈鱼美:典出西晋张翰“莼鲈之思”,喻思乡之情。 5. 越王台:南越王赵佗所建,在今广州越秀山。 6. 桄榔:常绿乔木,岭南特有植物。 7. 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作首饰,代指女子游春。

创作背景

背景介绍: 李珣作为波斯裔蜀地词人,其家族经营香药贸易常往来岭南。这组词约作于五代十国时期,当时中原战乱频仍,而南汉政权相对稳定,词中所写广州越王台、桄榔树等岭南风物,既有异域商人的新鲜视角,又融入了中原士人的审美积淀,形成独特的文化混血风格。

作品赏析

赏析:

李珣《南乡子》组词以岭南风物为经纬,用十七个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的镜头,构建出晚唐五代南国水乡的立体长卷。词人通过“烟漠漠,雨凄凄”的朦胧春色、“竞携藤笼采莲来”的劳动场景、“渌酒一卮红上面”的宴饮之乐、“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异域风情等多重视角,将地理风貌、生产劳动、市井生活、男女情思熔铸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词作。

艺术上采用白描手法,如“带香游女偎伴笑”的动态捕捉,“豆蔻花垂千万朵”的细节特写,形成明丽清新的视觉节奏。在“愁听猩猩啼瘴雨”的苍茫与“谢娘家接越王台”的旖旎之间,展现出入唐士人对岭南既疏离又沉醉的复杂心态。

意境赏析:

这组词创造性地将边地风光与词体柔美结合,在“潮退水平春色暮”的时空苍茫中,注入“拾翠采珠能几许”的生命哲思。最具突破性的是打破传统闺怨词的封闭视角,以“采真珠处水风多”的劳动现场、“夹岸荔支红蘸水”的市井画卷,拓展了词的纪实功能。结尾“小艇缆牵垂岸柳”的闲适画面,与开篇“远客扁舟临野渡”的孤寂形成圆形结构,暗含人生如寄的禅意。

李珣

字:德润

号:琼瑶子|玉溪生

生卒:约855年-约930年

流派:花间派(清丽支脉)

历代评骘

其词如初日芙蓉,晓风杨柳,倩丽之极而自然生动,五代词中别开生面者也。 况周颐 《蕙风词话》
李德润《南乡子》诸作,体物浏亮,采菱拾翠,俨然一幅蛮溪仕女图。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珣以小词写岭南风土,曲尽微妙,在《花间集》中另树一帜。 李冰若 《栩庄漫记》
波斯胡儿能作此清疏之笔,盖浸淫华夏文化既久,遂得撷其英华。 郑骞 《词选》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