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鉴读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总觉得西斋的景致最为清幽,几乎忘记自己身为一州长官的身份。手持酒杯赏玩清风明月,治下千里农田正值丰收。云水间的鸟鸣唤醒心灵,玉沙般的清泉流过耳畔。静下心来细细研读古籍,恍惚间仿佛置身香炉峰顶。
1.诸侯:此处指知州官职,宋代州郡长官相当于古代诸侯
2.黄卷:指书籍,古代纸张经染黄防蛀处理
3.香炉:庐山香炉峰,借指超脱尘世的境界
此诗作于曾巩任齐州知州期间(1071-1073年),时值王安石变法高潮。作为欧阳修门下的古文大家,曾巩在地方任上政绩斐然,诗中'千里耕桑'的太平景象与其治理成效相关。凝香斋应是州衙内的书斋,宋代官员常在公务之余营造文人空间,这种'吏隐'生活方式在北宋中期成为士大夫群体的普遍选择。
全诗以'幽'字为眼,展现宋代文人的双重生活状态。前四句写为官之闲适,'不知官是古诸侯'暗含对政务得心应手的自得;后四句转入精神境界,'云水''玉沙'的视听通感营造出空灵意境。尾联'香炉最上头'的联想,将书斋阅读与庐山胜景叠合,体现宋诗'平淡中见奇崛'的特质。诗中'耕桑有秋'的现实关怀与'沉心黄卷'的文人雅趣相得益彰,反映曾巩'儒吏合一'的思想境界。
《凝香斋》构建了三个层次的空间意境:现实书斋的幽静、自然山水的清旷、精神世界的超然。诗人通过'不知官'的忘我状态,将政治身份转化为审美主体,'风月''耕桑'的并置体现宋代士大夫'既在庙堂之高,又处江湖之远'的双重情怀。'醒心''清耳'的感官描写,使物质空间向心灵空间过渡,最终在'香炉'意象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由实入虚的意境营造方式,堪称宋代理趣诗的代表。
其诗如良玉温润,自然发其精英南丰先生诗,格调高古,言近旨远儒者之诗,粹然有道之言寓至味于淡泊,发纤秾于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