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题》

刘言史 唐代

原文鉴读

迟日新妆游冶娘,盈盈彩艇白莲塘。
掬水远湿岸边郎,红绡缕中玉钏光。

白话今译

春日迟迟,精心打扮的游冶姑娘,乘着轻盈的彩船荡漾在白莲盛开的池塘。她掬起一捧清水故意洒向岸边的少年郎,红纱袖间玉镯的流光若隐若现。

注疏集解

1. 迟日:指春日昼长,出自《诗经》'春日迟迟'
2. 游冶娘:出游寻乐的女子,唐代对市井少女的称呼
3. 红绡缕:红色薄纱衣袖,唐代女性流行服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中唐时期,当时商业经济发展催生了活跃的市井文化。'游冶'是唐代少女春季重要社交活动,《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刘言史作为长期浪迹市井的诗人,特别擅长捕捉此类生活片段。诗中'红绡缕'反映唐代纺织业发达,'玉钏'则体现市民阶层的消费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作品赏析

这首七绝以电影镜头般的笔法捕捉了唐代市井少女的鲜活瞬间。首句'迟日'营造慵懒春意,'新妆'暗含精心打扮的少女心思。白莲塘的明净与彩艇的艳丽形成色彩碰撞,而'掬水远湿'的调皮举动,将少女娇憨又大胆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末句'玉钏光'的特写,既暗示其家境优渥,又以器物折射人物光彩,堪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典范。

诗人采用'岸边郎'的旁观视角,使画面兼具叙事性与窥看感。水花的动态与玉钏的静态相映成趣,湿漉漉的调情中藏着唐人特有的开放与含蓄。全诗28字即完成场景、人物、情节的立体建构,堪称唐代市井风情诗的微型标本。

《偶题》构建了'水-船-人'三重意境空间:白莲塘如天然镜面倒映春色,彩艇是移动的视觉焦点,而掬水动作打破静谧,激起情感涟漪。这种'以动破静'的手法,与王维'竹喧归浣女'异曲同工。少女衣袖间的玉钏光,既是物质符号,又隐喻青春光芒,使寻常嬉戏场景顿生华彩。

诗人刻意隐去人物表情,仅通过动作与服饰传递情绪,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水塘作为唐代常见的社交场所,在此诗中成为展示市井活力的舞台,比之宫廷诗的华丽,更多几分人间烟火气。

刘言史

字:无考

号:无考

生卒:约742年-约813年

流派:中唐现实主义诗风

历代评骘

其写游冶之态,如在目前,而艳不伤雅,丽而有则
胡震亨 唐音癸签
末句点睛,使全篇皆活,玉钏之光即少女之神
沈德潜 唐诗别裁
掬水湿郎,唐时女子乃有此等风流手段
贺裳 载酒园诗话
二十八字中,有场景,有情节,有人物,有器物,此缩龙成寸手段
俞陛云 诗境浅说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