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舟白门寄赠胡星卿》

陈子升

原文鉴读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

白话今译

长江从万山丛中奔涌而来,群山的走势都随江水向东延伸。唯有钟山像巨龙般逆流向西,似要劈开巨浪乘御长风。江山互相争雄互不相让,地形险要堪称天下壮观。秦始皇徒然在此埋下黄金镇压王气,如今这里依旧王气葱郁。我心中郁结如何排解?酒酣时登上城南高台。顿觉苍茫万古的思绪,从远方荒烟落日中扑面而来!石头城下涛声怒吼,纵有千军万马谁敢横渡?当年吴主黄旗北上的祥兆终成空谈,铁锁横江也未能守住基业。前有三国,后有六朝,宫阙废墟野草萧萧。英雄趁势割据一方,几度战血染红寒潮。我幸逢圣主从南方崛起,乱世初平民生渐安。从此四海永归一家,再不用长江划分南北。

注疏集解

1. 白门:南京别称
2. 钟山:紫金山,南京地标
3. 秦皇瘗金:传说秦始皇埋金镇王气
4. 城南台:指雨花台
5. 黄旗入洛:三国吴主孙皓迷信谶纬北迁的典故
6. 铁锁横江:西晋灭吴时吴军防御策略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明洪武年间,时值明朝定都南京不久。陈子升作为由元入明的文人,亲历战乱后目睹新朝气象,借南京山水抒怀。诗中既保留元末诗坛雄健之风,又呼应明初'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时代主题,是体现元明之际士人心态转型的代表作。

作品赏析

全诗以长江与钟山的对峙展开,通过'龙'与'浪'的意象碰撞,展现南京'虎踞龙盘'的雄浑气象。中段'荒烟落日'的苍茫感与'涛声怒'的历史回响形成时空交响,六朝兴废的慨叹中暗含对明初统一的赞颂。末四句笔锋突转,将个人郁结升华为对新朝的期许,'四海为家'的愿景与开篇江山争雄形成巧妙呼应。

艺术上采用七言歌行体,句式长短错落,'东'与'上'的方位对抗、'怒'与'渡'的声韵铿锵,形成强烈的视听张力。历史典故的层叠运用,使三百字篇幅承载千年兴亡之思。

诗人立足南京地理特征,构建起'江山争雄'的宏大叙事框架。钟山西上的动态描写突破静态山水范式,赋予自然人格化的抗争精神。中段将六朝更迭喻为'战血流寒潮',血色与寒潮的冷暖碰撞,形成震撼的悲剧美感。尾联'四海为家'的转折如拨云见日,在历史苍凉中注入明朗的时代强音。

全诗意境由雄浑转向苍凉终归开阔,完成从地理空间到历史时空再到精神境界的三重跃升,体现明初文人特有的历史纵深感和时代使命感。

陈子升

历代评骘

其笔力雄骏,气象宏阔,真能笼罩千古
沈德潜 明诗别裁
钟山破浪之喻,未经人道,尤见奇思
朱彝尊 静志居诗话
后四句如黄钟大吕,一扫六朝金粉气
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
用事精切而气脉动荡,得杜陵神髓
王夫之 明诗评选

诗脉探源

意象网络